今日上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在自由提问环节,有学生质疑说:“唐雎怎么可能带剑上秦殿呢?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可是不能带兵器的,所以荆轲把匕首放在地图里夹带进去的。而唐雎居然光明正大配剑上殿,不合常理。"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值得鼓励。但是既然整编者刘向做这样的处理与安排,肯定有他的意图的吧。
于是我说我也有这个疑问,我让孩子们去讨论一下,该不该让唐雎配剑上殿?
一石必能激起千层浪。问题一出,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孩子们的眼里尽是迷茫,慢慢地,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起来,接着,再多的孩子动起来,甚至有孩子在小组里讨论开了。
教室里一下子喧闹起来。有几个小组讨论得相当激烈,争得面红耳赤。我呢,就静静地做个观众,每次课堂上需要讨论时,孩子们总能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观点之间碰撞出火花时,那真如火星撞地球了。我最期待他们讨论后的发言。
喧闹的教育渐渐安静下来了,孩子们回到自己的位置,有些孩子的手已经举得高高的了。我知道,他们已然准备好了。
我点头微笑,示意可以开始发言。
首先站起来的是陈某,他说:"我认为应该让唐雎佩剑上殿。因为在这一个故事中,“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秦王企图以武力恐吓唐雎想吞并安陵,唐雎就是用自己的剑来回应武力威胁,迫使秦王转变态度,暂时打消夺取安陵国的念头的。没有剑,没有挺剑而起的实际行动,要让秦王“色挠”是不可能的。”
陈某的发言引得大部分孩子频频点头,看来大家都认同这种说法。
接着,主动要求发言的是张某,这个孩子的心思向来细腻,思维非常敏捷,她说:“配剑上殿或许不符规制,可能是虚构环节,但是,我认为这“剑”不仅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道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它是唐雎形象的隐喻。喻示唐雎如这剑般可以斩杀强权,敢于向强权说不。"
无须我评价什么,孩子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
肖同学不甘落后,他摇摆着抱住膝盖上的校服外套,站起来说:“我想补充张同学的说法。这“剑"不仅喻指唐雎的形象,它更象征着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它传递出的不畏强暴、敢于亮剑的精神,应该是编者崇尚与赞美的。"
说得真好,我必须为这些孩子们鼓掌!他们所思所想,已经相当深入文本。
就在这时,下课铃声响起了。
一节课结束了,但是反思还要继续,我们要相信孩子们,只要给他们一块跷跷板,或许,他们也可以撬起地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