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从教语文近四载,可是对于语文教学仍然是懵懵懂懂。每逢考试倍担忧,催着学生努力背,放学回家使劲写,到了还是考不好。
针对每一次的考试分析,课外词语包括拼音积累,课外阅读,作文成为三大杀手。这是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思维的局限性,语文老师的错误引导(学生只知道死学语文课本。)举个例子,如果问学生阅读有什么好处?我们学生通常的回答就是阅读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知识,阅读开阔眼界……完全是老师传授的答案,没有什么新意。通过阅读能为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通过阅读能学会观察;阅读能丰富话题,让学生变得更成熟;通过阅读同一作者的书籍,能扩大朋友圈子……可是学生的答案中从没有出现过这些内容。
这个例子暴露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思维都存在局限性,老师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是受老师的影响,究其根源还是语文老师没有重视课外阅读,主要症结还是在语文课堂。
我们大部分语文老师的通病:一、重内容讲解和分析,轻积累和运用。二、重课文阅读,轻课外阅读。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如何打造书香校园》上有这样一段话:今天的孩子必须储备足够的能力面对未来复杂的社会变革。在这样的形势下,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搜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淘汰。
这段话不仅是对学生说的,更是对我们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说的。教语文不应只是教语文教材,没有一定阅读量,学生很难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只有我们语文老师重视课外阅读,加大自己的阅读量,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把足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课堂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兴趣也提升,还怕考试吗?还怕成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