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一书中讲到,从反馈中找职业方向。他说,“其实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在一开始并没有绝对热爱的事物,有的可能只是一点小兴趣,解决某个问题中体现出的小特长,然后拼命地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可迁移的能力,发掘职业上或者个人生活中的特长。”“在某些领域,你会发现你可以得到特别多、特别密集的正向反馈,于是这个领域就成为你有更大动力或者兴趣去继续投入的领域——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你越是想做,你做得就越好;你做得越好,你就会得到越多的正向反馈。在你得到更多此类反馈以后,你就有更大的动力和兴趣去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于是这件事就成为你所谓的职业方向。”
我想到了我自己。之前,我从没有想过我会每天写教育随笔,甚至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我之前要写一篇学校布置的论文什么的,想破头皮都感觉写不出来。自从按触新教育,倡导“师生共写随笔”“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等,加上朱永新教授的“朱永新保险公司”的新奇做法,让我小心翼翼地开始了随笔记录之旅。谁知,当第一篇公众号发出去之后,就收到了1700多的阅读量,还有朋友圈几百个点赞,几十条留言。这些正向的反馈,让我信心大增。
于是,不断地写起来,并且总是一二再,再而三的打磨,直到特别满意才会发出去。慢慢地,公众号文章得到李局以及更多的领导、朋友的转发、点赞。让我产生了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和勇气。后来,还陆陆续续收到一些赞赏。坚持下去的想法越来越坚定。去年暑假,加入了“一起写吧”挑战群,开始每天不间断的日更活动。看着每天来自全国各地朋友的点赞、评论,以及日益增多的字数,心中暖暖的。今年,还有两篇文章正式发表,收到样刊和稿费特别激动。
就这样,这些密集的正向反馈,让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有了写作的能力,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让我想起了关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的问题,应该是一样的道理。很多老师之所以,教书教得越久,越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没有“被看见”,没有得到正向的反馈。慢慢地就失去了激情与动力。所以,管理者一定要采取各种方法,去发现老师们的点滴付出、创造,并进行密集的正向反馈。比如,我想到学校每一次评选的优秀,只是发了一份证书就过去了,我们还可以通过公众号、展板等,把老师们的事迹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见、认可,这样一来,老师们的工作动力一定会得到加强。
学生的成长也是一样的。有些学生不太好表现,成绩又不突出,慢慢地读着读着就落后了。也是因为没有得到很多正向的反馈。我们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表扬、鼓励,让他们越学越有劲。
总之,要创造机会,给予老师、学生更多、更密集的正向反馈,让他们的努力被看见,慢慢地就会形成他们的特长,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