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面临新的环境结识新的朋友,在介绍自己爱好的时候,总是会有“爱看书”这一项。说来惭愧,自己开始喜欢上阅读,比同龄人都来得晚一些,大约在高考后。
细数下来,平均每年20-30本的阅读量,远没有达到“书虫”这一称号的水平。况且,开始时多倾向于小说的体裁。
慢慢的,发现自己倾心于纪实文学。我国文学大家如余华、路遥、莫言、贾平凹、巴金、陈忠实等人,他们的代表作我无一放过。
鉴于学业的压力,阅读这些具有百万级字数的大部头,快则四五天,慢则需要近一个月。阅读时间虽然零碎,但畅快淋漓的感觉会持续很久。读罢,兴致所至,会推荐给友人。但令人惋惜的是,他们碍于书的厚度而心生畏惧,往往对此类书籍望而却步。
大部头阅读完了,我习惯奖励自己一本提升自己的心灵鸡汤来歇歇脚。时间管理、学习方法,亦或人际沟通、行为心理,短小精悍的文章剖析一个现象,介绍一个方法,碎片化的阅读也能收获一点前进的动力。
偶尔,会闹书荒,不知道该看什么书,会如饿狼般向身边的爱书好友讨食吃。有时,还没阅读完手头的一本,却发疯似的搜罗其他主题的书,罗列出中意的书单后,自己都要吓一跳。贪婪如我,怕是想霸占睡眠的时间来阅读。
母亲会不时地问我最近看了什么书,她每次总会不厌其烦地强调,看完一本书,你也写个总结或是读后感。
我想,把书的精华内容及时地消化掉,是不可或缺的步骤。看过或学过的东西,需要细细咀嚼,加上自己的思考后方能融为自己头脑里的墨水。
否则,若是看完一本书,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不会有任何长进。即使,这本书看似不那么有价值,你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比如逻辑证明过程混乱,措辞不严谨,个人的标签严重,这些行文的大忌,应当避免出现在自己的写作中。
现阶段的我,想多了解一些大数据相关的知识。虽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并不想做一名令我敬畏的码农,但通过阅读基础读物,也可以知晓其中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大数据的基本框架。
我习惯在豆瓣和知乎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但在看书前,我一般不会看别人的书评,怕形成先入为主的概念,影响阅读体验。非小说类书籍,翻阅目录往往是快速了解书籍脉络的好方法,序言我也会视情况略读,对行文的语言偏好能有个概略的印象。目录和序言看完,我就基本可以决定这本书的生死大权了。To read or not to read, it is up to me.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书,畅游在人类的文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