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景洪春 语文建设杂志 2023-11-23 15:52 发表于北京
(本文约5817字,阅读大约需要17分钟)
【摘 要】理解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的意义与内涵,了解基本的实施路径,是准确把握学习任务群基本理念,实现“教—学—评”一致的前提之一。可通过相应的实施路径来落实,即树立“教—学—评”一致的理念,确定体现核心素养内涵的教学目标,在评价标准的引领下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根据学情进行反馈指导。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学习任务;实施路径
“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课程理念。理解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的意义与内涵,了解基本的实施路径,是准确把握学习任务群基本理念,实现“教—学—评”一致的前提之一。评价伴随教学,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既统一于语文实践活动中,又有各自的目标指向、适用范围和实施要求。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语文课程评价的这两大特性。
一、“教—学—评”一致性,对于语文学习意味着什么
1. 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性
评价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相比,义教新课标对学习评价的指导与规定更为具体、明确。“课程理念”部分指出,“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1]。这里所说的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也指向评价内容和评价指导思想,强调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表现。
侧重对语文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学习任务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的实践项目或解决的具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组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2]义教新课标强调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强调将外显的知识、技能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语言经验,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综合素养。因此,语文课程评价侧重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呈现的复杂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动态表现。
评价体现各学段的水平进阶。语文学习是一个缓慢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评价,还是作业评价和阶段性评价,都需要体现学生在不同学段的水平进阶。因此,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体现在依据学业质量要求和学段目标,纵向把握学生在各个学段的认知梯度,体现其水平进阶。
2. 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
(1)加强整体性是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义教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里所说的“整体性”,既包括注重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的融合,也指向评价目标、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四位一体”,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体现以人为本。
(2)追求整体性是语文课程目标确定的原则
义教新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界定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学业质量内涵界定中指出,“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课程整体性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关于整体性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贯穿义教新课标的总目标和学业质量描述中。
(3)在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学习任务群中,凸显评价的整体性
以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提示为例,“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要求紧紧围绕日常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组织教学和评价。义教新课标的这种组织方式和评价要求,对教学的引导意义不言而喻。在其他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也有大量关于整体性的规定,这些都是理解义教新课标精神、落实语文课程评价整体性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评”一致性要求下语文学习任务设计路径
1. 树立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
以往语文课程实施中,“教—学—评”一致性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的主要原因是受“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模糊性”认识的影响,人们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导致语文教学天马行空、凌空蹈虚的现象比比皆是。重视“教—学—评”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语文教学中习焉不察的问题。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要做到“教—学—评”一致,首先,要做到相应的教学转型,使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都转向支持和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应将评价嵌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其次,考察教、学、评是否基于核心素养,可从语文课程所培育的核心素养视角来分析这三者。义教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如果教、学、评都能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那么就能体现素养为本的理念。
比如,以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在设计《灰尘的旅行》整本书评价方案时,可以将课程总目标作为起点,参照课程内容中“整本书阅读”的相关学习要求,将评价目标具体化为三个方面:第一,文本内容方面,学生能否大致梳理本书的基本内容;第二,阅读策略方面,学生能否根据需要,运用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第三,阅读兴趣与习惯方面,学生能否针对作品中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简单交流,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科学精神(见表1)。
2. 确定体现核心素养内涵的教学目标
具体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3]首先,需要对核心素养内涵进行“边界更加清楚”的细化阐释与水平划分,再根据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细化阐释(核心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更为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时,很多老师将这一单元设计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这一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依托统编语文教材的自然单元实现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完成任务,需要综合义教新课标的要求与单元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现代诗彰显时代的精神世界和理想愿景,为时代新人的成长塑造理想人格;现代诗所负载的人类优秀的审美经验,可以唤醒儿童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现代诗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让儿童感受汉语之美”。[4]由此,可确定该单元的核心知识是“现代诗”,“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情感”是该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义教新课标第二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教学内容可以细化为“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阅读感受与生活体验”“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等。由此,该单元统整性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
(1)通过朗读、想象,初步体会现代诗的韵味和情感;多种途径搜集、摘抄现代诗,初步感知现代诗的特点;知道如何评价、欣赏现代诗。
(2)理解“诗言志”,尝试将自己的见闻、感想通过现代诗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根据同伴的反馈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稿。
(3)能与同学合作,举办诗歌朗诵会;朗读时语气恰当,表情、体态自然大方。
(4)小组合作汇编诗集,分享童年生活,对生活、自然、生命等进一步思考。
(5)能与同学合作,举办现代诗歌推荐会;将诗集推荐给家长、老师以及不同年级的同学。
3. 在评价标准的引领下设计开放、有逻辑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确定后,围绕目标设计板块化的学习活动,力求让教学过程指向教学目标。贯穿学习活动的是开放、有逻辑的语文实践活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呈现出不同的表现。例如,学生参与识字写字活动,要立足于认读拼音、识字学词、认读和书写汉字等方面的能力,呈现其对汉语拼音、普通话、汉字的认识与书写等的把握情况。学生在梳理与探究活动中,则表现为整理学过的字词、提出并解决问题、查找资料和策划活动等方面的行为,重在表现其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媒介阅读和运用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思维过程、认知水平的呈现,即学生在“核心任务”中的外化表现(语言表达、思考路径、价值取向及互动交流过程等),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方法,适时给予相应的表达支架或样例,帮助学生学习。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学校生活,提出真实的学习任务,“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争取被校园电视台《生活万花筒》栏目选用,并帮助摄制组更清晰、更快速地拍摄《生活万花筒》短视频,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力求在该单元实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并完成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观察和体验生活,发现和积累生活事件,有助于学生个体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感受生活的多样与美好。
本次习作的难点之一是学生习作选材趋同,体现不出“生活万花筒”之“万”。在单元任务开启前一周,教师可以布置观察与记录任务:(1)观察生活,并连续记录身边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习作素材;(2)观察家人做家务的过程,可以拍照或录制视频,并向家人了解相关情况。为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记录生活素材,教师设计了素材单,包括单元任务、记录要求、素材样例及素材记录评价表,其目的是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学习用观察手记展示自己探索、观察世界的收获”“学习用书面的方式,客观地表述生活中的见闻片段”等要求。将积累素材和观察家人做家务的任务前置,有效链接生活场景,联结学生生活经验,既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也落实了单元人文主题“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见图1、表2)。
4. 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结构化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的确定,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清晰、宏观、易于操作的框架。以表现性任务来测量学生在“核心素养”上的表现,将前期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细化描述(核心目标)及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细化为评价依据。评价任务的设计既要超越对零散的语文知识的考察,又要强调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的动态表现。
义教新课标的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具有整合性、结构化等特征。在此背景下开展的语文课程评价,也要考虑评价任务的整合性和结构化。比如,六大学习任务群都需要借助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施,设计评价任务时要厘清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在关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是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语文实践活动推进的,须关注学生在这两大语文实践活动中涉及的关键表现要素,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而将教学重点置于“修复问题”方面。仍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经过学情分析发现,学生习作存在刻意追求新意,忽视材料与中心一致的问题,也有学生仅局限在教材提供的八个题目中,材料陈旧老套。基于此,教师设计了“筛选并对素材归类,小组推荐”的学习任务,并提供了相应的工具事件归类单和素材评价单,以评价任务驱动,不断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完成“选择印象最深刻、新奇有趣或最受感动的素材”的任务,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第一步,修改并补充素材(亲身经历的、自己看到的或听说的),完成事件归类图,为入选校园电视台《生活万花筒》栏目做准备(见图2)。
第二步,借助评价单,小组推荐有希望被校园电视台选中的素材,全班进行交流(见表3)。
第三步,根据修改建议和选材评价表,调整、补充素材单(见表4)。
再如,在“表达与交流”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中,须关注的关键表现要素包括陈述与叙述、描绘与表现、解释与分析、介绍与说明、应对与调整等。在作文评改课《介绍一种事物》中,教师注意到学生普遍存在忽视交流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内容不够明确等问题,共性问题主要指向“介绍与说明”这一表达要素。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评改的过程中不断理解评价标准,将评价任务设计为师生共改习作《一块木头的自述——纸的制作》。指导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纸的生产过程,将“我被摇进了一个机器里”改为“我落入了一个有许多网眼的筛子,一阵凉意席卷全身,清澈的水流过我的身体,我身上残留的许多杂质,如沙砾、泥土都留在了筛子上”。这样的修改写清楚了造纸过程中用大量清水洗涤纸浆的过程,也能帮助其他学生理解。在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转化时,力求语言清楚、准确,让读者看明白。
5. 根据学情进行反馈指导
“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最终是要在课堂上体现的。“要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5]教师在备课时,须充分预设学生的学习困难,以任务为导向,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分享讨论,并进行反馈指导。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开放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以“充分的结果分享”为关键的互动交流,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互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圈画语句,鼓励学生整合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有理有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思辨性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广泛搜集学生在课堂上的关键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等,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支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鼓励学生独到的视角等,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及策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逐步学会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了解了从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7.
[2]吴欣歆. 语文:落实“学习任务群”理念的路径与建议[J]. 中国基础教育,2022(12).
[3]崔允漷,夏雪梅. “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 中小学管理,2013(1).
[4]郑宇. 现代诗的当代价值及教学取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5).
(景洪春: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3年10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