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政治学作品,名叫《独裁者手册》。《独裁者手册》是另一本严肃学术著作《政治生存的逻辑》的通俗版。作者在书中宣称发现了政治生存的一般规律,而我认为,这些规律的确解释力很强,值得严肃对待。读这本书最初的动机是想要学习在一个组织内获得权力的方法——有权力的话做事情会容易很多。仿照钱学森那句话——没有权,和有权不用,是两回事。而独裁者正是权力最大的一类掌权者,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学习一下独裁者获得权力的方法。
所有掌握权力的人都需要他人的支持,独裁者也不例外。我们把一个组织(无论是国家、公司、还是其他组织)内的所有支持者分为三中:名义选择人、实际选择人、致胜联盟。名义选择人就是名义上拥有选择领导者权利的人,实际领导者就是实际上拥有领导者权利的人,致胜联盟就是一个领导者上位和抱住权力所需要的最小那一部分支持者。在古希腊,所有拥有一定财产的的成年男子都是名义选择人,同时也是实际选择人,而致胜联盟则是其中的一半人。在美国,所有成年公民都是名义选择人,也是实际选择人,而致胜联盟只需要五分之一的人(由于特殊的选举人团制度所致)。在某些声称是民主的国家,名义选择人可以是全体成年公民,但实际选择人只是少数一些有权有势者,而致胜联盟则是其中更少数,一般来说会是军队首领、大财团头目等。
掌握绝对权力的关键就在于,得到致胜联盟的支持,同时尽可能缩小致胜联盟的规模,扩大名义选择人的规模。
得到致胜联盟的支持这一点很明确,但是后面两点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意思是,想要致胜联盟支持你,执政能力不是关键,关键是致胜联盟可以从你那里获得好处。因此收买致胜联盟就是最好的手段。你要保证你能比所有竞争对手都能带来好处,让致胜联盟只会支持你而不会倒向你的对手。而致胜联盟规模越小,你所需要的支出的好处,就越少。公司董事会倾向于缩减规模就是因为这个。扩大名义选择人的规模,就可以比较容易替换掉致胜联盟中的刺头,让他们听话。唐朝的科举制就是这么一个例子,把大量平民纳入选择人范围,可以替换掉一些不听话的世家弟子。
反过来看,我们也可以说,一个组织内部如果是致胜联盟规模很小的结构,那么大概率会出独裁者。如果我们不希望看到独裁者,就要致力于扩大致胜联盟。大规模的致胜联盟不容易做收买的事情(虽然也不是做不到)。
需要注意的是,我认为《独裁者手册》这里继承了一个传统的假设:理性人假设。这里假设致胜联盟,或者说其实所有组织内的支持者,都是理性的,利益驱动的。然而现实中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非理性,表现在人不一定能判断出什么行为能带来多少好处,甚至有时还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好处。但理性人假设还是比较合理的。哪怕在一些看起来由情绪和非理性主导的政治事件中都有着理性人的作用。希特勒可以废掉魏玛宪法独揽大权,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德国陆军认为希特勒比魏玛政府更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希特勒打破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重整了军备。辛亥革命能推翻清王朝,一个必要条件也是掌握武力的军队认为清政府已经不能给他们好处了,于是不再出手去镇压起义。
我得声明,我目前认为,《独裁者手册》中提到的方法并不是掌权的唯一方法,甚至不是成为独裁者的唯一方法。希特勒就是一位公认的独裁者,他获得权力的时期是魏玛共和国时期。魏玛共和国的制度堪称当时最民主的制度。然而,希特勒还是利用了当时德国人对一战结果的不甘心,煽动民族(民粹?)主义获得了广大民众以及权力机构的支持——在选举中获得大量选票,从工业和金融巨头那里获得大量资金,还得到了军队的效忠誓言。WD在革命时期的权力获取也不是靠收买小致胜联盟,而是靠对局势的精确判断获取的。权力导致腐败,和腐败导致权力,两者在组织初期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时候并不明显,也不常见。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虽然知道了获取权力和保住权力的原则,但是具体的方法还是得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智慧。这就要求我们从实践中去体会。另外,掌权只是手段,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掌权而掌权,这和为了活着而活着一样,是很无趣的事情。我们应该用手中的权力去做什么,这也许是更值得严肃对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