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27 星期四 晴
学前知识教育,做得太多太猛,会埋下后来厌学的定时炸弹,但是过于轻视,孩子上学又会吃眼前亏。孩子对自己评价太低和太高都是危险的。我们不要贬低孩子,但是也不可无原则地肯定他,否则会造成他虚假的自我形象,一旦被同龄人拆穿,打击也是致命的。所谓赏识教育的危险就在这里。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好恶一般是跟着老师走的。外号属于亚文化,是重要的研究材料。作为家长,不管别人如何说你的孩子不好,你不要跟着说,在孩子面前不要说泄气话。
在班上,孩子之所以受孤立,学生亚文化起了相当作用。亚文化构成了另一个江湖。班主任最好想办法走进这个江湖,搞清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方式、成员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特殊手段,改变受孤立孩子的处境。教师要随机应变,不能采用出圈的办法。但想在正规场合通过官方渠道解决所有民间问题,可能是行不通的。
人想不想活着不决定于别人对他生活质量的评估,而决定于他自己的感受。孩子为什么会轻生或者有轻生的意向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
1.长期生活无乐趣。很少有因为一时糊涂而自杀的孩子。自杀的孩子在此之前一定有相当长的时间活得不快乐,活得没意思,活得没质量。这是自杀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若发现孩子总是郁郁寡欢,心灰意冷,或得过且过,一定要小心。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孩子要快乐不容易。
2.挫折落差太大。自杀不自杀决定于他本人的感觉,而不是别人的感觉。如果本人的感觉超出他忍受的极限,于是他不活了。家长和老师毫无察觉,是因为不了解孩子本人的感受,大人是在用自己的标准看孩子的生活。所以成人必须走进孩子的心,解读他的感受。
3.任性。过分任性的孩子,在情绪冲动起来的时候,会失去理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家长决不能放纵孩子,事事由着他,什么都顺他的心,惯得任性至极,那是很危险的。
4.社会化障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家长、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包办代替是培养无能者的办法。老师处理问题必须估计孩子的个性和承受能力,绝不可以莽撞。还应该对家长进行指导,家庭如果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学校教育的负担就太沉重了。
不想学习的孩子,老师不要想尽办法迫使他学习,因为那样他就会想尽办法不学习,不但适得其反,而且双方都活得很累。可以用开辟特区的办法试试看。如果家长管得太多了,孩子就没必要长大了。
外号属于学生亚文化,有利有弊。我们不要轻易介入亚文化,但是如果有学生因外号问题受到伤害,提出申诉,老师就必须过问。老师也就过问到能保护有关学生,制止过分的孩子,就行了。这种事,最好在小范围内解决,不过扩大一点也没什么了不起,一般这是不会形成持续性热潮的。对于绰号,要强调不可针对他人的弱点进行攻击,善意的昵称还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