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和中秋节为吉日,端午与清明为祭日。传说2296年前,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抱石沉江,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江。之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以同样方式祭奠这位诗人、思想家的爱国主义行为。渐渐地,竹筒装米演变为苇叶包米,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开始了。但史书上也说,吃粽子的历史比屈原投江早400多年,史书上又说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曹娥?纪念伍子胥?这些问题还是留给史学家们慢慢争论去吧,我只想写四五十年前,妈妈的美食,粽子。
粽子五月初五早上吃,准备工作从初三初四就开始了。初三晚饭后,母亲便开始第一道工序,泡。粽叶、马莲泡在精心洗刷干净的大洗衣盆里,黄米、江米、小米、红枣分别泡在小盆里。初四早饭后,互助的邻居阿姨带着她家的三盆两碗就上门了,开始第二道工序,包。大盆小盆摆一地,她们坐在小板凳上,我便圪蹴在旁边观察,不时“偷”一个红枣放在嘴里,不敢嚼,怕母亲发现。其实我的表情早已泄密,母亲只是不说而已。
包粽子是技术活,包的太实,煮的时候不易烂,而且容易把粽叶撑破;太松,煮时进水,打开后米是散的,不抱团儿。母亲挑两片粽叶,并排稍搭一点,从中间部位一折,成漏斗形,左手拇指食指捏住定形,右手添米添一个枣,不时用拇指压实。米量和松散度掌握好后,把上面的粽叶撩回绑实,用双手轻轻一压,成一个三角形。和我来东北后见到的形状一不样。
几家合作,这粽子几乎包一天。晚饭后各家开始第三道工序,煮。铸铁大锅码满冒尖一锅,添水加盖,木制锅盖上还压一块石头!温火慢煮,当粽味飘香的时候,我已馋的睡着了。
盼望已久的,至关重要的第四道工序,吃,终于来了!初五早上睁开眼睛,捞起还带着余温的粽子,剪开绑绳剥去粽叶夹一小块蘸白糖……
那种香的感觉,好像没再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