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 | 唐诗第一人,没想到竟是他!

(图片来自网络)

01

公元633年,初秋,东皋村。

(皋(gāo):水边的高地,岸。)


村边的田地里,一位年近半百的老翁,正在耕锄。老翁白幞束发,粗布裹身,草鞋汲地,眉须泛白。装束极其平常,器宇却似不凡。

(幞(fú):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时值初秋,日渐西斜,百鸟归林,暮霭四起。落晖映照着山林,鸟鸣响彻了山谷。老翁停下锄头,伸了伸腰,只见万山秋色,晚霞满天,他手捋胡须,竟随口吟诗一首: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回家园,

猎人们也带着收获骑马归来。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这是一首不平凡的诗,它叫《野望》。


它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就像北天上的那颗启明星,在黎明前的黑夜里,熠熠生辉。

它点亮了唐诗盛世的黎明!


也许你初读它,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是“如果你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袁行霈)


这首诗有多牛呢?这么说吧,

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是《诗经》里的四言诗,之后又有了以六言为主的《楚辞》,汉魏、南北朝以五言乐府诗为主,但是这些诗歌,在音韵、词性、句式、句法上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唐代以前,还没有“律诗”。而这首诗,被公认是唐代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因此,称这首诗为五言律诗的开山之作,一点都不过分。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诗体上开一代之先河,文风上也朴素自然,清新明丽,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浮艳之风,如同一股清流,在初唐文坛上独树一帜。

清朝人翁方纲评价说“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从此,

唐诗江湖上有了个响亮的名号——五律宗师。

这个老翁,叫王绩。

这一年,他48岁。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山掌门。


02

开一派之先河,领百代之风骚。世间能有几人?王绩做到了。

但,这却并非他的愿望。

王绩说:“其实,我想做个隐士”


王掌门厌倦了江湖纷争,看透了利禄功名。此刻,他只想静静一个人。

别问我静静是谁。


什么?没听说过王绩?

好吧,没关系。你一定听说过王勃,没错,就是初唐四杰之首,年纪轻轻就写出《滕王阁序》的王勃。你要是也不熟悉王勃,那你一定听过“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或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绩就是王勃的叔爷。王勃正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他爷爷王通,排行老三,江湖人称“三哥”,也是隋末有名的大儒。

王绩排行老五,一般人们更习惯叫他“王老五”。

所以如果你打算穿越回初唐,遇到姓王的,还是低调点。要是他正好住你隔壁,那……你自己看着办吧。

其实王绩无需王勃来刷存在感,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甚至比王勃还要高,他是不折不扣的唐诗第一人,唐朝山水田园诗的开山鼻祖,诸多唐诗选本的“沙发王”。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大咖,如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等,无不深受其影响。

王绩的“沙发”不是抢来的,基本上算是捡来的。实在是对手太菜。

他的对手是谁呢?说出来有点吓人,主要是以李世民为首的像房玄龄、虞世南、孔颖达、上官仪那些宫廷大佬们。

唐皇李世民打仗没的说,是个狠角色,他曾西破薛仁杲,东灭窦建德,北征刘武周,南取王世充。救过隋炀帝,也杀过亲兄弟(玄武门之变)。总之一句话:哪里不服打哪里。唐初江山的稳固,离不开李世民。

然而,谁也想不到,他粗犷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少女心。写起诗来全是一些“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之类粉嘟嘟的诗句,全然没有了男儿气概。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我们都知道隋末唐初的文艺圈,宫廷诗仍旧盛行,受齐梁宫体诗的影响,初唐很多诗歌都无法摆脱浓浓的脂粉气。

而在这唐诗盛世到来的前夜里,王绩的诗,如同清水芙蓉,像个纯洁美丽素面朝天的乡村少女,给人以耳目清凉一新的感觉。无疑是这黑夜里的希望之星,荒原上的星星之火。在这脂香粉浓的诗风中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恰如漫天漫地的绮靡夜色中透出来的一抹绚丽的晨曦。唐朝,终于有了属于男人自己的诗歌。

明代杨慎评价他的诗是“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杨慎《升庵诗话》卷二)。王杨卢骆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是名震天下的“初唐四杰”组合,少壮派革命团体。而陈杜沈宋是指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这四个人在初唐诗坛上也是响当当的代表性人物。这些人我们后面会讲到。而杨慎说王老师是这些人的源头和先声。


03

I have a dream today.

It is a dream deeply rooted in the  Confucius dream.……

王老师的梦想,得从他哥说起。

前面说过,王老师有个三哥叫王通。此人也很了得。

三哥虽然是生逢乱世的命,却有一颗济世安民的心。但时局动荡,夙愿难成。三哥一气之下,干脆回乡,自立门户,广招门徒,开馆讲学。他自视甚高,自封为“王孔子”。要“续往圣之绝学”。

少年时的王绩,没少受三哥的影(hū)响(yōu)。

他也曾立志功名:

明经思待诏,

学剑觅封侯。

频北上,

怀刺几西游。

(繻:xū, 彩色的丝织品。)

他少年早慧,十五岁游历京城长安,拜见王公大臣,就以“神仙童子”闻名于世,年纪轻轻被任命为“秘书正字”,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管理员。这是一个主管典籍校正的官职,魏晋时为七品,唐时为正九品下,虽然品级不高,但前途及升迁很好,丞相宰辅多从此出,是魏晋至隋唐时期文士释褐之首选,重要的起家官。后来他又升调到扬州做六合县丞。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绩所处隋唐之交,时局动荡,战乱频仍,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中年逢丧乱,

非复昔追求。

失路青门隐,

藏名白社游。

人到中年,又碰上这动荡的乱世,真是狗都不如啊。正所谓“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现在也不想什么立志功名了,只想去隐居。

最终,他托病辞官,连夜回乡,隐居河汾、买醉青山了。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兴亡千古事,盛衰一夜间。

王掌门归去的这些年,外面发生了很多事。

他曾经熟悉的“隋”朝几年间便土崩瓦解,成了前朝往事。真是弹指一挥间,便是沧海桑田。

接下来数年间群雄逐鹿中原,杀伐征战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窘迫。而曾是一方诸侯的“唐”迅速崛起,一统天下。正所谓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隋、唐易代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天是周末,长安街头,熙熙攘攘,热闹不凡。一群人围着皇榜布告栏指指点点。

皇帝发布《求贤诏》昭告天下:

当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急需各种人才,希望有才之士能出世来朝为官,为国效力。无论布衣还是仕宦,也无论是前朝旧臣还是异邦他族,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有人向唐皇推荐了王绩。

就这样,王绩被召到门下省做待诏。也就是等待任命的候补干部。

“待诏”的日子相当清闲,官府不但包吃住,每日还提供三升水酒。

一日,

王绩约了给皇上当禁卫的弟弟王静一起喝酒。

静静问他:“哥,你在门下省待诏还快乐吗?”

王绩回答:“待诏薪俸微薄,而且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只是每天官府会供应三升美酒,差强人意。”

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陈叔达原是陈后主陈叔宝的堂弟,也是王绩三哥王通的学生,在隋朝时跟王绩也曾同朝为官,算是旧相识。闻听此言,立即说道:“王先生既然嗜酒如命,三升酒怎么够喝呢?从今天起,每天给他供应一斗!”从此,王绩就得了一个雅号,叫做“斗酒学士”。

酒馆中,有人给王绩贺喜。

王绩听后,并没有很高兴,他又往自己杯子里斟满了酒,仰头一饮而尽,接着“砰”的一声,将酒杯重重地磕在桌上,他沉吟片刻,头也不抬地说:“不!哥是五斗先生!”


04

“五斗先生”并非空穴来风。

陶渊明因宅边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并著有《五柳先生传》;

王绩自号“五斗先生”,也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

王绩是陶渊明的铁杆粉丝。

粉到什么程度呢? 有诗为证:

阮籍醒时少,

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

乘兴且长歌。

这百年人生,我就学他俩了,喝酒唱歌!

陶渊明有一篇《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风景优美、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世外桃源。

王绩也写了一篇《醉乡记》,虚拟了一个环境优美,没有争斗,充满友爱的大同世界。

陶渊明爱酒,有《饮酒诗》二十首及《止酒》《述酒》等诗;

王绩也嗜酒如命,作《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

陶渊明当县令时,曾命令公田全部种上高粱,用来酿酒。还说“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王绩做乐丞时,钻研酿酒技艺。归隐后,也专门命仆人种小米,用以酿酒。他说:

浮生知几日,

无状逐空名。

不如多酿酒,

时向竹林倾。

陶渊明归隐田园,开创田园诗派;

王绩归隐东皋,上承陶渊明、谢灵运开启大唐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晚年撰《自祭文》,追忆平生。

王绩晚年自觉来日无多,也自撰墓志铭,记述平生事。

王绩之于陶渊明,简直到了形影相随、亦步亦趋的程度。

其实,王绩和陶渊明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王绩生活在隋、唐易代之际,和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相似;

王绩和陶渊明一样,仕途失意,一生只担任过几次小官;

王绩也和陶渊明一样,都是自己主动辞官,过着隐居的生活;

王绩和陶渊明是一路人,在陶渊明那里,他才能找到共同语言。


05

有的人做官是为了权,有的人做官是为了钱。而王绩做官,是为了酒。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听说上林苑的厨房里储存着几百斛好酒。于是,他便请求去担任掌管上林苑屯兵的步兵校尉一职,等到好酒喝完了,便辞官而去。时人称为“阮步兵”。

王绩也是如此。

贞观初年,他听说太乐署(掌管宫廷音乐)史焦革酿得一手好酒,便毛遂自荐要去做焦革的助手。吏部官员感到很为难:一来你五音不全,专业不对口,二来级别不升反降,这不合规矩啊。

王绩说,没事没事,去给他当助手我是心甘情愿,至于音律,大人放心,我平时没事也有些研究,还改编过一首《山水操》的曲子呢。

吏部一看,实在没辙,就同意了。最终按照王绩的请求任命了他。

从此王绩每天喝着焦革送来的美酒,跟焦革探讨酒曲配料和工艺,醉心于酿酒理论的研究。

但天不遂人愿,数月之后,焦革就因病去世了。

幸好焦革的妻子还能常常送酒给王绩喝,可谁知,一年多后,焦革的妻子也死了,

王绩无奈,仰天长叹:“这是苍天不许我畅饮美酒吗?”于是又一次挂冠而去了。

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头。

06

功名放得下,利禄放得下,偏偏有一样,王绩始终放不下,那就是酒。

酒早已是王绩生命的一部分,少了它,他整个人就暗淡无光。

王绩挂冠归隐后,结庐河渚,纵意琴酒,葛巾驱牛,躬耕东皋。

隐居生活衣食无忧,日子倒还算过得去。

他自己也说,“酒瓮多于步兵,黍田广于彭泽”,酒比当年的阮籍要充足,田产比起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也要阔绰得多。

他还雇了几个佣人,在自己的田地上,种了许多小米,春秋两个季节酿酒,又饲养了不少野鸭和大雁,作为下酒之资。

他过着“置酒烧枯叶,披书坐落花”的自在生活。

酒成为王绩一生钟爱,他常常是乘着牛车,途经酒肆,闻香下车,开怀畅饮,数日不归。“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而寝矣,醒则复起饮也。” 若有人以酒相邀,则无论贵贱,皆乐往。且每喝必醉,醉了随便倒地就睡,睡醒后又接着喝。

再一次回乡隐居的王绩扔掉儒家经书,转读老庄,并开始效仿魏晋名士,饮酒赋诗,结庐务农。他的诗文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酒”字。这时的他更加旷达不羁,他蔑视礼教,他一次次把自己灌醉。

然而喝酒,王绩也能喝出理论的高度。

喝酒之余,他把史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书;又收集杜康、仪狄等善于酿酒者的经验,写成《酒谱》一卷。《酒经》《酒谱》二书,保留了前人酿酒的方法,总结了前人酿酒的经验。

可惜,两书均已散佚,没传下来。否则中国的酒文化定会增添一道浓重的亮色,就像孙过庭之于《书谱》,陆羽之于《茶经》,李时珍之于《本草纲目》,郦道元之于《水经注》。其后,王绩还写了《酒赋》、《独酌》、《醉后》等关于酒的诗文。

由于王绩写了一系列有关酒的文章和书籍,时为太史令的李淳风看后说“君,酒家之南、董也!”,意思是“你简直就是为酒作传的太史公啊!”。

07

英雄惜英雄,一个隐士,总是要在内心里,想寻找到更多的隐士。

策杖寻隐士,

行行路渐赊。

石梁横涧断,

土室映山斜。

喝酒须得找知音。回到家乡后,他听说附近河边沙渚上有一个名叫仲长子光的隐士,搭个草棚子住了三十年, “服食养性”,“非其力不食”,只吃自己种的粮食。甚是仰慕,大约拜访过几次,便结庐相近,与隐士为邻。

他和隐士仲长子光一起,于山光野色中对酒。据说仲长子光是个哑巴,不能说话,但这并不影响王绩和他成为酒友,因为隐居之趣、饮酒之乐,根本不需要言说。在酩酊醉意中,王绩觉得眼前的山水田园,自有可亲之处。

王绩爱酒,但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原则,对于那些非同道中人,他一点面子也不给。

刺史崔喜有感于王绩的名气,曾派人请他到府中一叙,他断然拒绝了,还说对方不懂礼貌。

即使对老朋友,如果道不同,他也毫不买账。

一日,王掌门的微信响了,是老朋友杜之松。

这位杜之松这些年官运亨通,已经混到正厅级了,而且就在本市当书记,新闻里天天都能看到他到处视察讲话的身影。

杜之松:老王,在吗?

王绩:嗯。

杜之松:我们最近要搞一个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班,你学问大,来给我们开个《礼记》的讲座吧。

王绩:我正跟三五酒友忙着品尝佳酿呢,我看还是算了吧!

王掌门就这么赤裸裸的拒绝了。不过,这位杜大人对他也还算尊敬,虽然请他讲学不肯去,每年仍不忘派人给送些酒脯来,以示尊重。

此时的王绩,追求个性解放,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他对儒家礼教已持全然否定批判的态度了。他沉浮于酒缸,自乐于田园,醉心于庄周。早年时,他也曾尊奉儒家,积极入世,梦想“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在理想破灭之后,他便崇尚道家思想,猛烈批判儒家思想,他在《赠程处士》中写道: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意思是说,“百年来长久地混乱纷争不断,千万种事物全都并举杂陈。阳光随意洒落,河水尽情流淌。礼乐限制了姬旦,诗书束缚了孔丘,不如在高高的枕头上,求得长醉以消除忧愁”。他讥讽姬旦、孔丘等为诗书礼乐所束缚,不得自由,不如放浪形骸,饮醉消愁。

王绩不满社会现实,但又无可奈何,

此日长昏饮,

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

何忍独为醒?

颇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悲叹。

酒可以说是王绩精神的寄托物,身逢乱世,只能以酒解忧,以酒消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王绩纵酒自适。他心向魏晋名士,歌颂陶渊明,赞颂阮籍,嵇康。自己也颇有魏晋余风,洒脱、放荡、不羁。


08

夕阳中的一间茅草屋,窗牖下,坐着五十开外的王绩。他注视着窗外,若有所思。岁月匆匆,浮生若梦。半个世纪的人生如同电影一般,不停在眼前闪过。

 晚岁聊长想,

   生涯太若浮。

   归来南亩上,

   更坐北溪头。

夕阳之下,万山皆静。

而窗外,一眼望去,是凋零草木,褪色秋山;门前是汨汨河水,落红枯叶。

岁月,便在这春荣秋逝,花开叶落间匆匆而过。

他也意识到,自己必终将归去,更去那万古的沉寂中,做永恒的归隐。只是不知是否还有诗酒相伴。

他想起了自己的从前,想起了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想起了中年时的战火离乱。他也想起了自己的偶像陶渊明。他颤颤地捏了笔,蘸了墨,决意像偶像一样,自己为自己写一篇墓志铭。

他认定,明白自己的,只有自己。

于是,只见那纸面上跃然出现了飘逸的字迹: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于己,无功于时也……”

王绩一生,三仕三隐。他樵青山,渔白水,素琴浊酒,摆摊起课,孑然一生。他用尘世的浊酒麻醉着自己的灵魂,用自己的才华装点着尘世的悲凉。

王绩离开人世时,年仅五十九岁。在他临终前为我们留下的不多诗作中,有一首仅二十字的诗,已然让我们看见了他对人生的终极理解……

故乡行云是,

虚室坐间同。

日落西山暮,

方知天下空。

公元644年,这是他朋友圈的最后一次更新……

THE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284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115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614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671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699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62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09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23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68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59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8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05评论 5 34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10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04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23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46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33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