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在物质相当丰富了,但好的东西仍然还是太少了,少到我们还是需要费尽心思去寻找,而且还经常找不到。
越是涉及到一些技术上的、创造性的产品,越是垃圾较多,看上去挺好,尤其是包装精美,可是用了就发现不如不买,或者用一次就增添一次气愤。
生产垃圾的其实也明白商人要做长期买卖,要用诚信、质量赢得客户的信任,才有长久的发展,才能实现百年大业。可现实呢?
商业竞争残酷无比,可能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发扬工匠精神,因为生存是一个主体第一位的需求,这本无可厚非,但生存常演变成了赚钱速度,以赚钱速度为第一位的,将质量摆在了末位。
所以投机心理表现得那么明显,相信只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有机会成功,相信最大限度地营销比用质量赢得口碑更有效。
事实上,营销不基于客观事实常是混淆视听,让人做出错误判断而被骂为没有良心的骗子。
错误的方向终究还是会把一个主体引入毁灭的境地,缺乏了不断追求更好的精神,产出的即使在当下是独一无二,但却无法是最好的,随时皆可能被替代。
独一无二的主体当然十分了不起,但不足以骄傲,而是善于抓住时机,不断超越昨日,继续用更好去领跑。
一个个体也是一样,小到一件事,一件事在不同的个体手中处理的效果显然不同,把一件事情做到怎么样的妥当,是衡量一个个体价值的最重要维度。
但显然,市场并不一定因为自我感觉很好的你就青睐你,市场变幻莫测,别人可能投机而获取巨大利润便卷款而退,你还有耐心和毅力吗?
走着走着便忘了信念或者被迫放弃原来的正确信念,走上了同样制造垃圾的路,看到了垃圾赚钱速度还挺快,更加相信了质量并不是重要的。
从吴晓波的《大败局》中,可以看到,在VCD刚出现的时代,只要可以拼出个VCD,批量地组装出来,钱便滚滚而来,但沉醉于其中的,最后只能迎接大大的败局。
今天的中国社会,仅仅妄想通过固有业态和模式获取高额利润已不太可能,比如过去国外的一些大型零售超市在中国无比受欢迎,而今天却已然濒临绝境,网购与小型平价超市已可以基本替代大型超市,且大型超市所承诺的平价许多时候已不太真实了。
既没有价格优势也没有便利可言更没有优质服务存在,我实在找不到多少理由和动力常去看看,更别提买多少了。
当市场主体越来越多时,对于经营者而言是竞争越来越大,可对于消费者来说却是选择的多样化,我们都希望以最少的时间和合适的价格获得可选最好的物质、服务,且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偏于习惯性选择,市场的开放性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精彩与可能性。
个体经营者,经营一个产品,把产品、服务做成什么样,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投入的,并不会被辜负,假如失败,也不是老天不长眼,而是根本不够好。
一次去出差,那个城市的包子据说不错,于是朋友带我去一家店吃,小店里的环境实在不太干净,没吃之前还抱着或许包子还不错的期望。但,包子上来后,看起来就如瘪了气的球,再咬一口,肉馅实在难以下咽,馅多,但却显然是不太好的肉肥瘦混合的,我和朋友一致地只咬了一口便不再吃了。
那店,不知道做了多久又还能做得了多久,谁也不知道,老板自己或许更不知道,他或者相信老天会让他开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