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些感想。
在中小学里,信息技术老师是万金油、多面手,同时似乎又是边缘人。我们面临着琐碎的工作,充当着丰富多彩的角色:比如电教设备维护人员、信息系统管理员、校园公众号编辑、老师们的技术指导等等。当然除了这些,还有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角色。在繁杂的工作之余,我不禁问自己:这个学科的价值在哪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的故事给了我一个答案。这位老人是普普通通但绝不平凡的退休教师——北京景山学校原信息技术教研组的沙有威老师。沙老师从2012年开始,自己带着教学机器人和教学投影仪等设备,自驾6万多公里,自费在全国的77个地区的164所学校义务上课370节,为两万多学生讲解机器人科普课。
这几年,沙老师走访了四川北川县、汶川县等当年的地震灾区,给灾区的孩子打开一扇从未见过的技术之窗;沙老师去了新疆阿克苏等地,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与机器人零距离接触;沙老师还去了内蒙古、宁夏等西北地区,为平生从没见过机器人的孩子们打开一个奇妙的新世界。我常能在沙老师的博客和微信中看到他支教的照片和视频。画面里有简陋的教室,孩子们坐在破烂的书桌前,但是面对从没见过的机器人,眼里却闪现着求知的渴望。
给边远山区的孩子上一次机器人科普课,并不能马上给孩子们带来多么显著的改变。但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给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热爱科技与创新的种子。它让孩子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新鲜的、好玩的、神奇的技术在等待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我想,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者的情怀。
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发展与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一个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华为、腾讯、阿里巴巴,这些让我们国人无比骄傲的企业,无一不是把握了时代与技术的命脉。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面向未来的学生,他们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才能适应未来时代的要求,国家的未来也需要更多高科技人才。而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给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热爱与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会在未来生根发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在这短短十几年里,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今日的信息素养论,信息技术学科在适应信息化时代快速交叠更替的同时,学科价值和意义不断地发生调整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017年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四大核心素养为: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意识与信息社会责任。
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种的种子,不仅仅指技术层面上的种子,它还是思维的种子,是创新的种子,也是信息意识与责任的种子。
那么,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如何给学生种下这颗种子呢?
最后,跟大家分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到的一句话, 这句话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