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接着读《社交恐惧症》第九章,现在把我这章中重点的语句和段落摘抄如下:
一,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秉性,天赋的潜能,也有其自发的情感,此种“生命力”最终会让我们成为自己。
二,当父母并不真正爱我们,当他们的“爱”过于控制,当他们骄纵、恐吓、易怒、阴晴不定、反复无常、过分保护、过分溺爱、漠不关心、过分严苛……那么我们就不能正确待自己,也无法建立一种健康的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三,我们可能会顺从以讨好他人,也可能会过于对抗以保护自己,抑或是与他人疏离以息事宁人。这样的“爱”无法让我们建立内心的安全感,我们就不能产生对自己与他人最基本信任,因此我们心中充满了焦虑——自己易于被排斥,被抛弃,伤害,自己不可爱,弱小,无助,无力,这个世界充满敌意……“基本焦虑”一旦形成,我们就不能用真实的自我与他人及世界相处,就必须寻找方法来缓解恐惧。
四,也许别人家的孩子被教育是: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不要总和别人比。可惜这样的情况没在我身上发生,我想我是从与别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被爱的,我不相信无须变得很好也会被真心喜欢,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我叫它“根”,有的人没有根,注定终身漂泊。
五,想必一个人的“根”就是满满的爱,在爱中他认识了自己,接纳了自己,接纳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而一个没有“根”的人注定漂泊,他总是向外寻找救命稻草,也许是成就,也许是地位,也许是别人的接纳,但这终归如浮萍,无法成为一个人真正的“根”。
六,自欺是为了避免看到真相,而真相是他一直不愿直面那个内心伤痕累累的小孩,他不被肯定,不被爱,不被祝福,不被接纳。真正的治愈在于直面内心的恐惧,并且最终和自己和解,而不是继续自欺,用强者的幻想来掩盖内心的伤痕。
七,当父母不是有洁癖,而是有“人癖”时,就会拿着放大镜看我们的缺点与不足,仿佛我们在他们心中成了不可救药的人,缺乏爱,温情,包容,有的只是苛责,冷漠,要求,那么一个孩子怎能做自己?一个孩子如何接纳与爱自己?一个人从小就乖巧,努力,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与其说他“懂事”,不如说从那时开始他就已经扭曲了。
八,心里问题的核心在于对真实自我的抛弃与恐惧,害怕成为自己,那么它就必然会逼迫自己成为一个他所不是的人,他必须成功,有地位,会做人。一个人活在理想化的自我之中,也是情非得已,毕竟美好的幻想填补了她内心的缺失。
九,生命本是一个自然流淌的过程我们却因为爱的缺失而陷入禁锢,如果恐惧成了一个人生活的动力,那么它将永远只是一个囚徒。
十,有问题父母一直以爱的名义,明目张胆的肆意伤害孩子。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利用孩子来维系虚荣心,来找到安全感。他们死命抓住孩子不是因为爱孩子,而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的坑。他们连自己都不爱,怎么能懂得爱孩子?
十一,下面简要分析几种有问题的父母的类型
1、完美型父母
完美型父母本身就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往往特别认真,事无巨细,想要做到做好一切。他们的价值观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此类父母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往往也充满挫折,因此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们只会不断要求,自以为要求就是爱。
他们往往管得过多,过细,不允许孩子犯任何错误,而且也无法接受孩子比别人差。但越是如此,孩子就越倍感压力,也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自负型父母
自负型父母非常骄傲,自负,看不起身边的人,认为自己了不起。他们往往自认为是佼佼者,是与众不同的,因此他们的孩子就应该是优秀不凡的,应该和他们一样被人刮目相看。他们对孩子寄予厚望,认为孩子一定会出人头地。
自负型父母不能接受孩子比别人差,当然更无法接受孩子有心理问题,当得知孩子的心理出现状况,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孩子怎么能有心理问题?
3、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的掌控欲特别强,似乎要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一切都在眼皮底下,他们才能放心,不然就会焦虑。
表面上他们是极其尽责的父母,实际上他们是要通过掌控孩子,来增强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与价值感——毕竟只有孩子好,他们才能“好”。控制型父母,不是爱孩子,而是通过控制孩子来“填满”他们自己。
焦虑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他们也会把别人说的很坏,把这个世界描述的很危险,所以只能信任他们。父母的焦虑,会无形中让孩子内心形成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让她不能信任他人,这个世界和他自己。
真爱永远只存在于两个人格相对健康的人之间,从来都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全情寄托。
4、溺爱型父母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是父母焦虑性格,掌控欲望,自负心理,虚荣与面子,过度补偿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
溺爱型父母非常“欣赏”自己的孩子,把它抬高到他本达不到的地位,让孩子错以为自己真的如此出众。
溺爱的本质是爱吗?如果是爱,那也只是爱他自己。他们很可能是把自恋幻想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也如天神般完美。溺爱是一种虚假的爱,孩子终将因此迷失自己,看不清楚自己的样子。
5、冷漠,残暴型父母
有时父母太过沉浸在自己的神经症中,或迫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不是忽视冷漠,就是苛责打骂,根本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尊严的人。
恨有时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对这个世界与他人的莫名的不信任,就算别人对她好,她都难以信任别人,担心别人有所求,有目的。这样的怨恨的存在,让他不能处理好和自己、他人及这个世界的关系。
心理问题的本质在于爱的缺失,当一个人没有被真正爱过,他就会缺乏自我价值与自我认同,内心会产生莫名的恐惧。
6、病态父母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不在于继承了多少财产,而在于继承了多少爱。当父母有病,虽然表面上会给予孩子很多,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的自我。让孩子不敢做自己,不能相信自己,也不能相信他人,是接纳她的。她们在孩子内心留下深深的创伤,而孩子需要用一生时间去填补,去医治。
压垮孩子的不是贫穷,而是父母面对生活的态度,当父母不能挑起生活的重担,孩子(尤其是长子)就会自动成为那个挑起生活担子的人。
7、病态的家庭模式
容易出问题的家庭模式通常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大多有一个处于统治地位的家长,他像暴君一样统治着这个家庭,另一方往往过于软弱而无法与之制衡。
不经过反思的亲情,夹杂着太多的为所欲为。
十二,孝道就是父母伤害了我们,还要美化成是对我们好,似乎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纯金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真正的孝并不取决于我们是否应该原谅父母,只有当你可以理解和共情父母时,真正的孝才会发生。
十三,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父母对他的影响是伴随一生的,或者说对他的一生都有很深刻和持久的影响。父母对我们造成伤害,对我们不接纳,否定和刻责,缺乏真正无条件的爱,那我们在内心也就无法接纳最真实的自我,也就缺少作为一个人真正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