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来非常有快感!我读围城,是在晚上睡觉前的时间。常常读着读着,一看表 - 呀,怎么读了这么久!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真是精言妙语,小说读起来犹如散文诗一样具有美感;特别是几乎每段都会出现的比喻句,让我读书时常常不禁感叹 - 怎会如此形象。但这快感又不似大快朵颐的美食佳肴,一顿饱餐后容易满足的踏入睡梦中。相反,通常都是结束一段阅读后,我常常纠结的不能入眠 - 书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让我九纠结。我常常从书中看到我生活中接触的人,好像这些真实的人穿越到围城中,起个花名便跃然于围城中。太纠结,是因为书中的人物好似一面面镜子,通亮的照出了自己的模样,阅读中时时为人数的诸多不堪闹脸红,并发誓说自己绝不是书中的那个人,或者绝不要做书中的那个人。
方鸿渐,是书中最容易让我与之挂钩的人物。
方鸿渐算不得有魅力的人物!但故事开始时,还让人对方鸿渐有“翩翩君子,风流学士”的印象。虽然像是被鲍小姐玩弄了,但风流倜傥又处事未经的“男孩”形象,却是非常讨人喜欢。再加上同船上苏文纨对其的暗恋,让人觉得其必是一表人才了。方鸿渐确实是一个善良的“暖男”,他从未主动对人心怀恶意,也从未主动谋划去伤害任何人。即使也有些让人气愤的举动,诸如对孙嘉柔有时的不尽心情,更多的也是孩子般不懂事的打闹。所以,方鸿渐是招女孩子喜欢的,但这种讨人的喜欢就如后面被孙柔嘉证实的那样: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如果婚姻也如创业一样,夫妻便是合伙人。方鸿渐不是一个好的合伙人,没有绝对的担当是一方面,他也没有独当一面的过人能力。正如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方鸿渐问赵辛楣怎么看他时,赵辛楣回答的那样,“不添什么麻烦,但也全然什么忙”。不添麻烦,做朋友是绰绰有余,但对婚姻,支撑一个家庭和一段长久的夫妻关系,帮不上忙是万万不行的。
这是方鸿渐:心存善意,却太放任善意横流;内心正直,不蝇营狗苟,却没有大担当。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生活轨迹:有人爱,但结局却是爱他的人与他决裂。爱他人,但最终撑不起这份爱情。前者如苏文纨和孙柔嘉,千方百计追上他,最后却恨他。这恨,不是因为方鸿渐不爱她们,而是因为她们认为方鸿渐玩弄她们的感情。这份误解,多半是因为方鸿渐自已的暖意。明明不爱,却时有回应,不懂拒绝。后者呢,就像她和唐晓芙。如果他一开始就对唐晓芙的感情能够大胆一些,也不至于唐晓芙误认为他是花花公子了。又或者,即便唐晓芙误解他,他能果断些,坚持些,都不至于感情被判了死刑,没有挽回的余地。如果那天在大雨中,方鸿渐能够多呆那么几分钟,唐晓芙打定主意必定会出来接他进屋避雨的,后面他们的感情也未必可知。只可惜,有种种爱情开花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一个出场有些光环的“暖男”,感情竟如此让人嘘唏。怪他,怪他唯唯诺诺,不够果决,充当“烂好人”!而生活上,或许真如他三闾大学的同事们料想的那样,"这人将来也不会飞黄腾达”。这预言倒是有些有迹可循。碾转英国和法国多年,最后却是买了一个美国的博士学位。但你看他平时嬉笑怒骂,也倒不是庸才,还是有几分才气。但这才气似乎只够怡情了,做事业还不够。虽是机缘巧合,留了洋,去了三闾大学任教,再回大上海谋前途,但方鸿渐也并非碌碌无为之辈,而是有些大抱负的。可是他性格里的软弱,以及行动上的“眼高手低”到底还是撑不起他的抱负。并且一步错,步步错,或许他已经不能抬头挺胸的追,还只能被裹挟的推吧。这份窘况是一个死循环,造成他越来越没有自信。方鸿渐并不是一味自高自大的无知之人,也明白自己的境遇,不然也不会自顾自言的说自信的人撒谎都像有光彩。但他确实缺乏爬起来的勇气了。就像他被三闾大学解聘,完全荒诞。陆子潇瞧见了那桌子上赵辛楣留下的《共产主义论》就报告了高松年,后者绥认为方鸿渐思想有问题,决定不续聘。而最后方鸿渐竟没有面对面找高松年问不续聘的缘由。或许方鸿渐是深陷在不自信的泥淖里了。再如,他瞧不起李梅亭,陆子潇那样的龌龊之人,但却没勇气,抑或没有底气,对抗他们的诋毁。
倘若方鸿渐只是一个学生,我想他必然没有如今的那么多心酸。他是一个好人,一个暖男,一个有些才气的人。即使有比他更优秀的人,他至多也是孩子气的赌气嘲笑别人一番,也绝不会闹得自己郁结不快。可成年人的生活,不会只有诗情画意,更多的是一道道坎,需要你披荆斩棘,又能沉着冷静的跨越。
围城的最后,方鸿渐犹如一个伤痕累累的孩子,看着让人心痛。希望,这于他是一个成长,而非只是一道伤口,愈合后犹如没发生过,到最后就麻木的感觉不到痛了。
方鸿渐,似乎能看到我的影子。但杨绛女士也说,“读者常常不经意把自己与方鸿渐合而为一“,所以可见方鸿渐就好像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似乎能从中窥见自己不堪的一面。而我最欣赏赵辛楣,且不论其先天条件优厚,他身上的那份大气,干脆,磊落和担当让人敬佩。他娶世交家的女儿,我相信方鸿渐是对的,“赵辛楣很喜欢这个女该,但并不见得爱他”,但千帆过尽后,意识到爱已是奢侈,喜欢才是婚姻当中最大的担当吧。
读围城,就好像照一面镜子,能够让自己直面身上的好与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