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失败的定义太过于模糊,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假设他的失败是现实打败了他的理想,只能接受现实放弃理想,但是这对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并不是最好的结局,这两者又互相矛盾了。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过,“当一个人对肉体上的享受越来越少时,那他对精神上的畅谈也就要求越多。”理想主义者是追求精神层面满足的人,这种精神上的满足难度是和精神层面所到达的高度成正比的,低级的精神追求可以靠物质奖励来满足,到了更高的阶段,则是物质所满足不了的,因而需要思想上的碰撞产生更多新思想,满足精神追求的同时提升思想高度。精神追求更高,则物质追求更低,那对物质的追求,则是最低等级的追求,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有部分人对金钱的追求是近乎疯狂的,他们在精神上的追求局限于金钱所带来的享受。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将需求划分为低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高级——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由此不难看出自我实现需求是多数理想主义者精神层面的满足,也是高级需求之一。那最终造成理想主义者失败的,也许是认知水平与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平衡,而不是简单的受现实问题影响。如此看来,理想主义者的失败并非不可挽回,可能会因此促使其提高认知水平,达到与精神层面追求的平衡,那这种失败确实是理想主义者需要经历的,但它不应该是结局。因此余光中所说的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绝不可怜,也更容易理解了。这句话也激励着理想主义者们,这个世界也确实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认知水平也能提高精神层面的追求高度,同时也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较难以去跨越的,认知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以及与精神层面追求达到平衡,不断满足且提高,这也是多数人无法实现阶层跃迁,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原因之一。因此,跳出现有阶段,提升认知水平和精神追求高度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而认知的高度取决于对认知的需求,认知的需求很大一部分来自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相当的知识储备,当认知水平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标准时,求知欲便会出现,促使自己去提高认知;以前会觉得有部分人的所作所为无法理解,无非是两种结果,一种是这部分人的认知达到了他能解决问题或者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水平,已经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解决的是问题的表面或者根源则取决于这些人自己的思考,而我自身的认知水平未能达到其高度,自然也就无法理解;另一种则是他的认知水平在我之下,他的认知只允许他用那种方式解决问题,自然而然也难以理解。
提升认知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任何问题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理想化的最优方案跟看问题的角度是脱离不了关系的,而看问题的角度或者说是否看到问题的根源,也取决于认知水平的高低。认知高度决定看问题的角度,就像一根柱子在面前,只要认知高度还没超出问题的高度,那看到的永远都是一个面,而当认知高度超越问题高度时,看到的便是一个点,而这时所面临的,也许是很大数量的点汇聚成的面,因此看问题的角度也具备阶段性。
再有,把认知提高到自己所期待或所需要的高度,三观便会变得不可撼动,此时,你认知范围外的挫折,已经很难出现在你的视野中,或者这些困难已经在你的认知中,你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应对,这时候便很难被现实中的挫折打败了,这时候被现实打败这便不是理想主义者真正意义上的失败,也自然不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