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非暴力沟通》,知道非暴力沟通分成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其实前三个步骤是回答第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
1、观察——他(她)做了什么事情
单单只是看着,你就可以观察到很多东西。——尤吉.贝拉
以不掺杂评价的方式来表达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就是观察。这与印度哲学家克里斯纳木提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就是不带评论的观察。”
我们所受到的整个教育似乎都在教我们用评判的观点进行思考,使得脑海中充满了道德评判。现行的教育体系就是让人们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憎恨自己,这种理念意味着,你必须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多么可怕,然后他们才会悔悟,并改变他们行事的错误!这种告诉别人他们犯了什么错误是一种自杀性的、悲剧的做法,且毫无效果。因为这样说话不会让人由衷地对我们的幸福作出贡献,反而会激发防御和抵抗。另外,评判别人——给别人贴标签——这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直接针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表达,且不掺杂个人评判。这是我们表达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的第一步。这是一种引导他人注意力的能力——具体而明确——这个人做的什么事情我们是喜欢或不喜欢的,而不夹杂价值判断。
现在,我们脑子里已经有了对于这个人行为的观察,如果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我们要对他们坦诚。但是坦诚不是告诉别人她做错了什么。这是心的坦诚,不是意味着指出错误的坦诚。
2、感受——"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感受是通向知识的最真实的路径。——奥德瑞.洛德
当人们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要进入自己的内在,并告诉他们,我们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是什么。这就要我们学会第二种表达方式——表达感受。
想象我们走到这个人面前,我们希望以诚相待,就从我们告诉这个人我们的感受开始。
我们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感受。问题在于,没有人教过我们怎样有意识地觉察我们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而我们的意识又被导向多去注意那些外在的、一些权威认为的,我们的模样。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感受,这取决于我们成长的社会环境,但关键是,要有一组描述感受的词汇,真正能描述我们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而绝不是对他人的解读。不过可惜的是,很少有人有丰富的感受词汇。(可以参考《非暴力沟通》中的表达感受章节)
我们产生各种感受的原因,并非来自他人的行为,而是出于我们的需要。你所写下的对于他人行为的观察,是你产生感受的触发因素,而非感受的原因。我敢肯定,我们多数人都曾经意识到这一点。伤害你的并不是其他人的所作所为,而是你自己怎样对待这些事。
人们通过教育,想让我们认为,我们该为他们的感受负责,所以我们感到 内疚。是的,感受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不希望以这种方式使用感受,我们不希望通过引起内疚的方式使用感受。我们表达感受时,要用清楚的陈述说出,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来自于我们的需要。
3、需求——我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我需要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人们的需要时,需要就已经满足了一半。——阿德雷.史蒂文森
提到需要,人们会联想起贫穷、依赖和自私。关注自己需要的人的问题在于,他们不太容易受人奴隶。我们受到的教育中从来不记得有人问过我的需要是什么。我受的教育并不专注于让我更加鲜活、更深入触及自己和他人的内心。它的导向是奖赏我按照权威们的定义来作出正确的回答。
人们很难说出自己的需求,而错把对他人的“请求”作为自己的“需求”,这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该怎样了解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需要,而这是十分不幸的。因为直到人们看见别人的需要,才能促使他们由衷地给予,所有人都有共通的基本需要。
当这事发生时,好像冲突几乎会自己解决。换句话说,当我们在需要层面进行连接,很惊人地,那些看起来无法解决的冲突开始变得能够解决了。这是因为,从需求角度,我们能看到彼此的人性。
写到这里,我们已经列出了描述自己鲜活的生命状态所需的三种信息:我们观察到什么、我们的感受是什么、以及与感受相连接的需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