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培根随笔》有感
我见黑格尔嘴中的培根,风流倜傥,便生了不可抑制的兴趣。
黑格尔说培根独特的智慧包含高度阅历,丰富想像,有力机智和透彻的智慧,最终将这些特色融入他所叙的对象身上,让他的行文脉络整体十分清晰严谨,读来形式感、奥秘无穷。
培根生前是英国大臣,在社会领域上,也有重大建树,尽管争议和绯论偏颇不一,但不可置否的是——培根身居高位。因此你要读培根的文,就会感受到他行文脉络严谨的层次分部,和庄重的形式感。
他的五十八篇短小精炼的随笔,竟无一观点片面,主观色彩过分浓厚的毛病。粗粗略读过一遍,想回过头去找自己读下来生涩疙瘩的角落,发现原来培根早已经偷偷的隐秘的处理的妥当,让人挑不出毛病。
但我要说的依旧不是他行文的风格是多么的严谨智慧,我想说的是他在政治名利的场中,除了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还依旧保持一颗勇于接受最深邃的思考的心。除了周国平文章中提及的那个某区县的领导,还有立书著作、看书养性的习惯之外,培根让我更加敬佩。
培根出身大家,良好的家教和环境可能有一定影响,但绝对仅仅只是必要条件。知识是自己想要汲取才会最好的吸收的,智慧是要有知识的人再用心去整合才会养成的品性。培根究竟在身居高位的同时,做了多少事?才能将古往今来的帝王历史,无论是光投影的到的地方,还是阴暗潮湿的角落,培根用心的眼睛全部观察并记忆下来。
他在《谈愤怒》中,引用圣经“生气归生气,不要去犯罪,不要含怒到天亮。”紧接着粗略的分析,如何舒缓怒火中烧的自己,如何平息以不造成恶果,如何使别人生气或消气。将愤怒的通因归结于“轻蔑”,当事人感受到的轻蔑感的轻重形成愤怒的不同深度。将模棱两可的“愤怒”,和一种人类情感的通因联结在一起,形成相互影响的关系。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高度的政治敏感,也能看出不俗的辩证思维——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的鼻祖。
他在《谈厄运》中,申引塞内加“幸运的好处令人向往,厄运的好处叫人惊奇。”又用了普罗米修斯的寓言,共同并联结起来表达出:异教徒对厄运有崇高的评价。又类比到圣经《新约》《旧约》,前者是厄运的福祉,后者是幸运的恩泽。
这是不是比中国的《种树郭橐驼传》有了别样的意味呢?
《谈厄运》原文最后一句:“无疑,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恶行,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
培根的书需细品,我并未来得及很好的品读,只是通读一遍,已然折服。或许唯一的弊端就是,培根身为大臣,随笔题材未免太过不“亲民”,读来颇为费力,因此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浇灌,培育出你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点上,我确实有很大的不足,希望叫培根先生地下有知,不要怪后辈的不尊敬呀。培根的某些篇目,如《谈国家的真正强大》、《谈革新》、《谈党派》等,我实在是无法研读进去,只好跳过,说是随笔,其实也是培根爬摸滚打政治场多年来,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岂是朝夕能够读懂?
每每读完一本书,在书中我才可以终于窥见这些人的只身片影。
史铁生提出的“彼岸不是真的彼岸,彼岸只是彼岸”,培根或许也是走在这条路上的伟大的人,回归现实我岂有勇气抬头正眼和这样深邃的瞳孔对视?
为了沉淀出更好的自己,我愿意让自己接触更多的未知和迷茫,深邃和谜团,黑暗和厄运,高大和伟岸。来吧,都往我生机勃勃的小世界来吧,哪怕撞的残破不堪,哪怕下场是格格不入支离破碎,哪怕是我这一方不配,哪怕...
我要说:“没有哪怕!我不怕!来吧!前方是什么?是星途大海还是田野花香?那就来吧!我愿在书中认识所有的你们,我愿、我愿千千万万遍!”
2018.1.26晚9:00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