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朋友最近完成了自己定下的资本积累(两百万)
这笔钱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绝不算少,而我这个朋友积累这笔财富的过程,
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一开始什么都不懂的老实人,
渐渐找到生活的出路,最终活明白的过程。
首先说一下背景,我这个朋友三十三岁,他跟我说,
这个资本积累的目标,是他二十岁时的设想。
当时的他是一名二本大学生,跟如今的大学生一样,
他们对未来有实现自我的热情,但也有着不可名状的忐忑和不安。
应届毕业,他找了一份离家很近的国企文职工作,
他本身是工程专业,文职工作并不对口,但这却是当时的他能找到的,
最理想的工作了。
生活总是残酷的,理想往往会被现实的残酷渐渐磨灭,
但残存的意志告诉他,他需要改变,
需要用最稳妥的方式改变。
他所在的企业,朝九晚五,毫无生气,
收入勉强够用,攒钱是攒不下什么的,
出去闯又没把握,往上升也知道不可能,
时间一久,他发现他看不到出路,
他日思夜想,想了很多种可能,
但是越想他越发现,想的越多,
出路越少。
而当如今的他回忆那段时期的感受时,
他对自己的评价是:
选对了价值(观念),选错了方式(方法)。
虽然在一个混日子的地方工作,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寻找出路的机会,
也没有因为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工作方式而懈怠了自己,
改变自己,哪怕只是比别人多一个想法,
多一个行动。
当他看到身边的同学有很多都开始走向了飞黄腾达之路时,
他没有迷茫很久,也没有太多的感慨,
因为他清楚的意识到,更多的同学,
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和自己一样,
身为学生的他们很茫然,
上了班,一样茫然。
而后,他用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去思考并尝试去改变自己,
那一年,他二十三岁,存款不到两万,
十年后,他有了两百万。
这一年的思考让他得出了两个结论,
要么通过脱产考试提升学历换个专业走向人生巅峰,
要么发展副业拿双工资让自己对未来有可期的条件。
其实这两条路在现在的他看来,都不靠谱,
但是当时的他,认为最靠谱的是后者。
而后,他开始了他“事业的第一春。”
其实他的事业就是在网上卖东西,
因为内容所限,具体的不便讲解,
总之就是做做小生意,小到不能再小的生意,
但正是这份小生意,让他开始觉得,
自己是能做成一些事情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他发现生意渐渐“变大”,
这不仅仅是他收入的增长,也是他开始发现,
自己,真的很适合这份工作。
这是他从未感受过的一种自我认可,
后来他发现,这种自我认可,是一种成就感,
但是在这份成就的背后,他隐隐觉得,
自己,也许要改变一些事情的理解,
改变一些,看待自己未来的心态。
在起初的三年,他做副业的年收入加在一起超不过十万,
当时他总结了一下,最大的阻力不是生意不好做,
而是时间不够用,
因为他白天要工作,虽然工作内容不多,
但却实一份他认为必须坚持的保障,
因为曾经的他觉得,有保障就是好工作,
那么这个所谓保障的背后所消耗的,
不仅仅是精力,也是一种改变的动力。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原来他隐隐感觉到的改变,
是他需要在这个时刻,做出的一个必然选择,
是放弃国企工作,全职经营?
还是妥协于稳定,继续前行?
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往往有着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就是你明明知道该怎么选,
但却因为一些固有的,认知上的存在,
而迟迟做不出明明正确的选择,
有个词叫做沉没成本,
意思就是说人们会特别重视那些被沉没的,已经没有现实价值的事情,
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
突然放弃了,那么值钱的付出岂不是毫无价值了?
事实上,彻底放弃,才是对的选择,
因为坚持错的事情,只能让自己错上加错,
屡败屡战的目的是为了胜利,
而不是在毫无价值的失败之中,
让自己失去信心,失去判断。
在那个时候,他很挣扎,
因为让他放弃的,是他一直以来对工作这件事的认识,
他从未想过自己离开了“大树”之后,
自己的人生,还能否寻觅到让自己栖息的宁谧之所,
好在,他在挣扎过后,很快认清了现实,
曾经的自己,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轻松不累,
钱,年年在涨,日子,总有期盼,
后来他发现,这个所谓理想的工作,
条件太过苛刻,而如果想要实现这些条件,
就不能以目前的心态去看待,去执行,
所以这一次的选择,与其说是挑战,
不如说是一次彻底的颠覆,
当然,这一次的结果,因为剧透了三百万的出现,
而显得毫无悬念。
但是,在当时,乃至于选择之后的日日夜夜,
在成就了着三百万的实现之前,
他过的每一天,都是一种明确的,
但也有些享受,有些自豪的煎熬:
人这辈子,总有一些路,是看不到尽头的,
但是那些看得到尽头的路,
就真的是路的尽头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
而是与不是之间,那等着我们去踏上的终点,
其实,往往是我们改变的起点,
一个值得去实现,值得去接受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