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深入「反躬自问」
事实永远比我们编的故事仁慈些。
本章揭示更 多「四句 问话」和「反向思考」的运用方法,并提供一个全新的
视野,让你的「反躬自问」更 深入,也更 清晰。我的目的,是为了帮你在展开无
垠的心灵航行 之际,明白那里没啥好怕的。无论遨游到何处,「反躬自问」都会
确保你安全无虞。
「转念作业」永远会把我们带回真正的自己。当一个信念经过仔细审查,获
得充分了解之后,下一个信念便 会自动浮现。你化解了一个,接着再化解一个,
再下一个,然后你会讶異,自己居然在「盼望」下一个信念出现。化解至某个阶
段之后,你发现每个想法、感受、人物和情境都成了朋友,而你只不过在跟老 朋
友会晤而已。到后来,你甚至会期望出现一些「问题」。然而,直至最终,你可
能连续多年下来,竟然连一个问题都遍寻不得了。
第一句 反问:那是真的吗?
面对「反问」之际,有时候,练习者会立即明白自己写的答复并不真实。因
此,如果你对这个第一句 的反问,非常明快地响应「不」,此时,建议你直接跳
到第三句 反问。若是不然,我们就有必要在第一句 反问上,作进一步的审查。
事实是什么?
响应第一句 反问,如果你回答「是」,请再追问下去:「这情境里的事实是什
么?」
让我们来审查这个说法:「保罗不该看很多电视。」事实是什么呢?根据你的
经验,他真的看了很多电视吗?是的,「事实」是:保罗几乎每天看六到十小时
的电视。但我们何从判定保罗「该或不该」看这么多电视呢?他分明就是这样,
那是事实,也是真相。小狗汪汪叫,小猫喵喵叫,而保罗则是看电视,那的确是
他在干的事,或许他不会永远这样,但至少目前是如此。你认为「保罗不该看这
么多电视」,这想法不过是你内心「在跟事实争辩」而已,那不会带给你任何好
处,也改变不了保罗,它只会使你倍感压力。一旦你接受他看这么多电视的事实
,谁知道你的人生会有如何的大逆转呢?
对我而言,事实就是真相,而真相就是出现在你面前的一切,或是所有直正
发生的事情。不管你喜不喜欢,现在正在下雨。「不该下雨」,只是一个想法而已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应该」或「不应该」这类事情,那是我们硬套在事实上
面的一些想法。心灵就像木匠的水平测量仪,当我们认为「它不该下雨」,气泡
会跑到一端去,我们便 知道心灵陷入它的想法里了;而当我们说「天在下雨」,
气泡会跑到中间,我们明白它正处在平稳状 态,表示心灵接受了事实真相。由此
观之,心灵回到中心点时,必会有效地、明确地、正常地发生正面的变化,我们
无需知道变化是「如何」形成的,但它必然会来临的。
那是谁的事?
当你思索自己写下的某个想法时,你是在管谁的事呢?当你认为有待改变的
,必定是某个人或某事物,而不是你时,你的心早已离开自己的事了。如此一来
,你当然会感到分裂、孤单、焦虑。此时,请反问你自己:「我该看多少电视是
谁的事呢?保罗该看多少电视是谁的事呢?从长远来看,我真的知道怎样做对保
罗最好吗?」
第二句 反问: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吗?
针对第一句 反问,如果你回答「是」,请再追问下去:「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吗
?」在很多案例里,多半的答案看起来「好像」是真的--当然如此,因为那些
概念全都奠基在你这一生从未审查过的「似是而非之证据」上。
一九八六年,我了悟事实真相之后,每每注意到,不论人们寻常交谈,或传
播媒体、无数的书籍,经常有诸如此类的说法:「世界缺乏谅解」、「太多暴 力了
」、「人们应该更 彼此相爱」。这些都是我过去深信不疑的「故事」,它们似乎充满
着感性、仁慈和关怀,但每当我听到这些话,我发现,愈是坚信它们,只会愈加
深我的焦虑,甚而失去内心的平安。
例如,当我听到「人们应该更 有爱心」的说法时,内心便 会兴起一个疑问:
「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吗?我心里真的能百分之百肯定人们应该更 有爱心吗?即
使全世界的人都这样说,但那是真的吗?」令 我惊讶的是,当我往内聆听自己的
心声,才看到那就是世界的真相──不多也不少。「事实真相」完全不在乎「应
该是什么」,只在乎「它是什么」,也就是它在此时此刻所呈现的样貌。毫无疑问
,真相不仅凌驾一切故事之上,真相也「先于」每个故事而存在,遗憾的是,所
有的「故事」,在未经审查之前,都有遮掩真相的重大嫌疑。
如今,我终于能质问任何可能引起自己不快的故事:「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吗
?」每次坦然地回应「不」的答案时,就像这句 反问一样,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一次次地,我稳稳扎根在那个答案里--单独、宁静、自由。
「不」,怎可能是正确答案呢?我所认识的人及所有的书都说:答案应该是
「是」。然而,我慢慢看出事实就是事实,它不听任何人使唤。不论我赞成与否
,在内心出现这个「不」的同时,我看到世界永远是「该怎样就怎样」。于是,
我学会全心全意拥抱事实真相,而且无条件地爱这个世界。
让我们斟酌一下这个说法:「我觉得心痛,因为保罗对我生气。」你可能会回
答:「是的,那是真的,保罗确实对我生气。他不但脸红脖子粗,还对我大吼。
」证据确凿。但是,请再往内走,你真的知道保罗气的是你吗?你真的知道别人
的内心发生什么事吗?你从这个人脸部表情或身体语言就能知道他真正的想法
或感受吗?例如,你是否曾经在害怕或生气时,觉察到你自己正带着既无助又恐
惧的情绪,谴责你最亲的人?即使对方告诉你实情,你真的能体会他当时的感受
吗?你能确定他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都瞭若指掌吗?你是否曾经搞不清楚自己
在气什么,还装模作样地生气,或故意扭曲你所气的事情呢?你能肯定保罗真的
有意对你发脾气吗?
进一步说,你能肯定你的伤心只因保罗生气的缘故吗?你的伤心真的是因保
罗生气而引起的吗?有没有一种可能,你以另一种心态面
对保罗的大发雷霆,而自己完全不「随之起舞」呢?如果你只是聆听,既冷
静又有爱心地聆听他说的一切,结果将会如何呢?那是我「反躬自问」后的亲身
经验。
假设你说:「保罗应该戒烟。」毫无疑问,他理当戒烟!每个人都知道吸烟会
减少肺活量,造成肺癌和心脏病。现在,让我们进入内心深处问自己:你确实知
道「保罗应该戒烟」是真的吗?你敢确定:他若戒烟就会活得更 好,或活得更 长
久吗?或许他明天被车撞了。从长远来看,你确实知道保罗戒烟对他或对你是最
好的吗?(我并非说它不是最好的)你能确定在保罗这一生里,怎么做对他最好
吗?你能百分之百肯定「保罗应该戒烟」是真的吗?
如果你的回答仍是「是」,很好,表示事情理当如此。倘若你认为对方的一
切所作所为果真如你所写的那样,而且如果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那么你
可以继续往下做第三句 反问。但万一你感到似乎「卡住」了,不妨练习下列几种
方法。
当你相信「那是真的」
有时候,第一句 和第二句 反问都回答「是」,可能让你感到不太舒服,使你
的「反躬自问」停滞不前。你很想挖深一点,但你写的答案,或那些折磨你的想
法却好似一个无可反驳的事实。这儿有些方法能诱使你的念头松动,进而激荡出
新的答复,让你更 深入「反躬自问」,释放积存已久的心理压力。
那表示
最有力的脑力激荡法,就是在你原先答复的后面加上:「那表示」。你的痛苦
可能是你对那事件的诠释造成的,而不是来自你所写的那个想法。这附加短句 会
引出你对事实的诠释,为了「反躬自问」,你对这短句 的回答显示出:「你认为你
的原有答复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来谈你所写的:“我很气我父亲,因为他打我。”那是真的吗?是的,
那是真的:你「的确」生气了,而且,在你小时候,他「的确」多次打你。请试
着在这句 说法的后面补上你的诠释:「我很气我的父亲,因为他打我。那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你会补上:「那表示:他不爱我。」
你知道自己的诠释之后,便能针对他“反躬自问”。请写下这个新的答复,
并用四句 问话和反向思考来审查它,到最后,你可能明白:自己对事实的诠释本
是造成心理压力的真正起因。
你认为你会从中得到什么?
自我激励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念出原先的答复,然后反问自己,从你的的观
点来看,如果你事事如愿,你认为你会从中得到什么?假设你原先写「保罗应该
告诉我他爱我」,而你对于「你认为你会从中得到什么」的答复若是:「如果保罗
告诉我他爱我,我会感到更 安全。」那么,请写下这个新的说法,继续针对它来
「反躬自问」。
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
当你的答复牵涉到自己最不想发生的事时,请一边念,一边想象万一他真的
发生了,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循着你最害怕的情形一直想下去,把它们全写在
纸上,彻底一点,让你的想象力发挥到最大极限。
例如 ,你 在 作 业 单 上 的 答 覆 可 能 是 :「 我 心 碎 了 ,因 为
我 太 太 离开 我。现在反问自己:“最糟的结果是什么?”把你认为即将发生
的可怕事态当成你目前处境的结果,然后列出一张清单。每当任何恐怖情景由内
心浮现时,便想象接下去会发生什么,然后会再发生什么事?然后再接下去呢?
把自己当成一个受惊吓的小孩,彻底一点,无需任何保留。
写完 之 后,从 你 清 单 的 最 上 方 开 始,把 每 一 条「 最 糟 的 情
况 」都用 四句话反问,接着反向思考,去“反躬自问”你所与的每一个答覆。
「应 该 」 是 什 么 呢 ?
第四 个 有 效 的 脑 力 激 荡 法 , 就 是 从 你 原 有 的 答 覆 里
找 出
「 应 该 」或「不应该」的字眼,如果你的怒气是从「事实应该有所不
同」的信念发出的,那么,你或许能把「我气我父亲,因为他打我」重新改写成
「我父亲不应该打我」,这个說法或许更 易于审查。因为它的最初形式「我父亲
打我」,我们全都知道(或是自以为知道)是真的:「那是真的吗?千真万确。」
我们把一生都投注在那个节骨眼,一旦重写成「父亲不应该打我」,我们便不敢轻
易认定它,而愿意试着敞开心胸,探索另一个更 深的真相。
你的 证 据 在 哪 里 ?
有时候,你根本不会仔细瞧瞧你所谓的“证据”,却认定自己写的答覆是真
的,而且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如果你真想知道事实真相,不妨公开你所有的
证据,并用“反躬自问”来测试它的真实性。以下举出一个实例:
原有的答覆:保罗伤了我的心,因为他不爱我。
保罗不爱我的“证据”是:
1有时候他从我身边走过,一句话都不说。
2当我走进房间,他连看都不看我一眼。
3他没跟我打招呼,继续埋头做他的事。
4他不叫我的名字。
5我请他倒垃圾,他却假装没听到我说的话。
6我告诉他晚餐的时间,但他有时候没回来。
7我们交谈时,他心不在焉,好像他还有更 重要的事要做。
请把上述每一个“事实证据”用四句问话和反思考来审查,如:
1有时候他从我身边走过,一句话都不说,足以证据他不爱我,那真的吗?
我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他是否可能正在想其它事情呢?)请继续用四
句 问话反问并反向思考。
2当我走进房间,他连看都不看我一眼,足以证明他不爱我,那是真的吗?
我能百分之百肯定那表示他不爱我吗?请继续用四句问话来检测你的证据,然后
反向思考。
请用 这 种 方 法 测 试 整 张 清 单 , 然 后 回 到 你 原 先 的 反
问 :「 保 罗 伤了 我的心,因为他不爱我。」――那是真的吗?
找出 你 的
「 事 实 证 据 」
请在 你 这 一 生 中 ( 无 论 过 去 或 现 在 ), 找 出 一 位 你 认
为 不 爱 你 的人 ,然后把你认为真正的证据全列在一张清单上。
现在 ,把 你 写 的 每 项「 事 实 证 据 」,逐 一 用 四 句
问 话 反
问 并 反 向思 考。
第 三 句 反 问 : 当 你 持 有 那 个 想 法 时 , 你 会 如 何 反 应
呢 ?
因着 这 一 反 问,我 们 开 始 注 意 到 内 在 的 因 果 关 系。你 将
看 到 当 你相 信那个想法时(你可以相信它),便会不由自主地涌现一股不安
的感觉,那种干扰可以从轻微的不舒服,一直到强烈的恐惧,甚至于惊慌失措。
因为从第一句反问,你可能已觉察出,那个想法对你而言不是真实的,而且也见
识到谎言的威力。你的本性是真理,一旦与它对抗,你就会感到失落或焦虑,而
焦虑从未像平安那样让我们觉得自在又自然。
四句问话进入我生命之后,我注意到“人们应该更有爱心”之类的想法经常
勾起我的不安。我也注意到,这念头出现之前,我内心原是宁静的,既无压力,
也没有不适的生理反应,这是未孳长任何故事之时的我。然后,在寂静觉知中,
我开始看到「相信或执着那一念」所导致的种种感受。而且,在这片寂静里,我
能清楚地觉察,如果我相信那个想法,就会导致不安和悲伤。接下来,会升起「
我应该为此做点事情」的念头,再接下来,内咎之感,油然而生。
我完全不知如何让人们更有爱心,因为事实上连我都不知如何使自己更有爱
心。当我自问:「如果我相信人们应该更 有爱心时,我会如何反应呢?」我看到
我不仅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很明显的),脑海还会浮现种种影像:我往昔受
到的虐待、人们曾经对我做过的可怕事件、我第一任丈夫对小孩和我的不友善举
动,在在证明了那个观念真实不虚。顿时我飞入一个不存在的世界里,那一刻的
我,端着一杯茶,坐在椅子上,内心却活在虚幻的过去里。我变成痛苦神话里的
角色:一位受苦的女主角,坠入一个充满不义的世界,而我的应付方式则是活在
一个焦虑的身躯里,透过恐惧的眼光,看着周遭一切,有如一个梦游者,陷入无
止尽的噩梦。治疗它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审查」。
我喜欢第三句反问,只要你坦诚地回答,只要你看到这念头造成的因果关系
,所有的痛苦便会开始动摇。起初,你也许觉察不到,甚至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进
步了,但是进步与否,不是你管得着的。只要持续做“转念作业”,它将继续把
你带往内心深处。下回你处理过的问题再次出现时,可能你会哑然失笑,也可能
感受不到任何压力,甚至能够「毫不理会」那个想法了。
你是否找到让你放下那个想法的理由呢?(请不必勉强放下它)
这句
附 带 问 话,通 常 紧 跟 在 第 三 句 反 问 的 后 面,因 为 它
会 彻 底 转变 你的觉知。这随后接下去的附带一问,能让你加深意识到内在的
因果关系。「我是否能找到放下那个想法的理由呢?是的,我能,因为在这想法
浮现之前,我心里很宁静;它一出现,我感到全身紧绷,而且压力重重。」
最重要的是,明白“反躬自问”的目的是让你“注意”那想法而已,而不是
要你「放下」它,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你若认为我在要求你放下想法,请听好:
我绝无此意!「反躬自问」不是为了「消灭」想法,而是透过自觉和无条件的自
爱,领悟出对你而言的真相。一旦你看到真相,那种念头就自动会放你走,而不
是反其道而行 。
你是否能找到让你毫不焦虑地持有那想法的理由?
第二个附带问句是:“你是否能找到让你毫不焦虑地持有那想法的理由?」
或许你会找出一大堆理由,但它们全都会引起焦虑,使你感到痛苦,没有一个会
让你平安。除非你无意终止你的痛苦,则一切另当别论。倘若你找到一个好似有
效的理由,不妨问你自己:「这理由会带来平安,或是压力呢?持有那想法,会
使我的生活更 平静,或是更 焦虑呢?当我感到有压力,或不感到压力时,哪一种
会让我做起事来更 有效率、更 有爱心,又更 清楚呢?(根据我的经验,所有的压
力都会造成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