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 。以下是关于悬棺的介绍:
分布区域
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鄂等省,北方山西也有分布,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威信等县。
悬挂方式
- 木桩式: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
- 崖洞式: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
- 岩墩式: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
葬具与年代
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
产生原因
- 宗教与信仰:少数民族认为高处更接近神灵,悬棺可助死者灵魂升天,同时防止灵魂被侵扰。
- 保护遗体:悬于峭壁可避免野兽或敌人对棺木及遗体的破坏。
- 彰显身份:悬棺位置越高可能代表死者身份越尊贵,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多在贵族中盛行。
著名悬棺遗址
- 僰人悬棺: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四川宜宾的珙县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保存有悬棺265具,是国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处。
- 江西龙虎山悬棺:位于仙水岩一带,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为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越人所为,距今2600余年。
- 石门悬棺:位于山西省宁武城西70公里处小石门村西山谷内,是长江以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处崖葬群,年代远至明朝中叶,近至民国及抗日战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