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柳侯祠
□ 湖 山
一
柳州并不在计划的行程中,由于要在这里转车去昆明,得以在此盘恒半天,能够有时间去一趟柳侯祠,凭吊这位唐代的大文豪,因为他的道德文章,曾经走进过我们电大的课堂。
柳侯祠在柳侯公园内,这里地处市区,闹中取静,树木繁茂,里面立着柳宗元的塑像。公园西隅的柳侯祠,原名叫罗池庙,是柳州人民纪念柳宗元的地方。祠堂从唐代建成至今,历朝都有修葺扩建,现在的柳侯祠是清代的建筑,祠分三进,青瓦白墙,飞檐红棂,古色古香,正门上方柳侯祠三个字,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门口的一副对联写着:“无私济世世兴矣,有德于民民祀之”,道出了人们对柳宗元的评价。祠内陈列有历代的石刻,其中一块残缺的《剑铭碑》,为柳宗元的手迹,是珍贵的镇祠之宝。另一块《荔子碑》,碑文摘自韩愈的《柳州罗池庙碑》,字为苏轼的亲笔,被认为是东坡书法碑中第一,这块碑集韩文、苏书、柳事于一体,实属世所罕见,因此被称为“三绝碑”。祠中的展览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他的形象因此而变得丰满和高大,变得令人肃然起敬。
二
柳宗元在来柳州之前,已经在永州贬居了10年。唐贞元二十一年,也就公元805年,柳宗元参加了永贞革新,反对腐败的官僚政治。革新运动的失败,成为了他人生的拐点。他先被贬为绍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时年33岁的柳宗元,拖家带口来到永州,栖身破庙,缺衣少食,老母病逝,爱女夭折,他不能干预政事,不得擅离州县,行动受到监视,过着半官半囚的生活。尽管境遇困顿,但他没有放弃生命的价值,他寄情山水,漫漫而游,凡是山水有异态者,都有他的足迹。他通过与自然对话,排解孤寂,追寻自我,写出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开拓了古典散文的新领域。他的五言诗《江雪》,意境优美,蕴藏幽怨,脍炙人口,是唐代绝句中的不可多得之作。
他虽然是一个落魄文人,但从不失自己的凛然风骨。他主张文以明道,道应于国于民有利。从庙堂到江湖,他看到了民生的疾苦,他的《捕蛇者说》,抨击“苛政猛于虎”,表达了关注现实,同情人民的民本思想。他的代表作《蝜蝂传》,通过小虫蝜蝂善负物、喜爬高的特性,讽刺贪官污吏聚敛钱财,贪得无厌。他的寓言故事《黔之驴》,因物肖形,嬉笑怒骂,产生了成语黔驴技穷,表现了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抵圣贤的发愤之作,都出自逆境之中,柳宗元也同样如此。贬谪永州的10年,是他人生最艰难的岁月,逆境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柳河东全集》中540多篇诗文,有317篇写于永州,丰硕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高峰。
三
柳州人世代祭祀柳宗元,不是由于文学成就,而是因为他“于民有德”。公元815年,朝廷大赦天下,柳宗元奉诏离开永州,回到长安。苦苦煎熬了10年的他,本以为能够重回庙堂,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他不仅没有得到宽宥,反而被贬到了更远的柳州。在唐代人的地理观念中,柳州是偏僻蛮荒的瘴疠之地,一直被中原人士视为畏途,把他放逐到这种地方,无异于让他在此自灭。柳宗元经过长途跋涉,从长安来到柳州,登上柳州城楼,他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诗寄给一起贬谪岭外的朋友: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日,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尽管再次贬谪情感抑郁,但境况比在永州要好,他从一个无权的司马,升任了一州刺史,成了地方的主官,可以做一些于民有德的实事。他到柳州上任时,虽然只有43岁,但已经是病体缠身,他预感到柳州是他的葬身之地。然而他并没有意志消沉,反而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他不想虚度年华,还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柳侯祠东面的罗池畔,建有一座柑香亭,亭阁碧瓦红柱,脊吻飞翘,花饰精美,当年柳宗元在这里,亲手种下了二百棵柑树,他表示自己种柑橘,不学东吴的丹阳太守李衡,只为给子孙留产业,而是为了地方的公益,同时也是为了象屈原一样,以桔树坚贞不移的性格自勉。后人感念他的精神,兴建柑香亭以颂其事。他身体力行,带头植树造林,推动绿化建设,在柳河两岸种植了大量的柳树,并即兴写下了一首《种柳戏题》聊以自慰: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这首看似消遣的小诗,出自一位地方官之手,读来令人亲切感佩,字里行间透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豁达情怀。带着这样的情怀,他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种蔬菜,垦田栽水稻,鼓励百姓发展生产,消除饥饿,改善生活。
他来到柳州后,发现民众迷信鬼神,不敢破土打井,用水要到很远的河边去取,生活非常不方便。为了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他在自家门前挖了一口水井,并叫乡亲们来观看。当大家喝上甘甜的井水时,兴奋不已,其他地方纷纷开始挖井,解决了百姓的用水困难。为此他十分欣慰,写了一篇《井铭并序》:“盈以其神,其来不穷,惠我后之人。噫!畴肯似于政,其来日新!”他要把打井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治理政事上来,使柳州出现新的气象。
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柳宗元十分重视地方的教育。他在一家农户走访时,发现那家的六个孩子,个个都不识字。这种情景,令他十分惊讶,详细询问后得知,相邻的几个村庄都是这样,因为附近没有一所学校。走访回来后,柳宗元寝食不安,他深知教育对于开启民智,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经过一番考察,他联合一些有能力的家庭,建立了几所学校,使适龄的孩子能够就近上学读书。他还经常到学校去巡视,有时还当起教书先生,亲自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柳宗元发现,当地有一种恶习,穷人借高利贷,到期还不起债就要终身为奴,失去人身自由。对此他深恶痛绝,他通过官府颁发文告,规定因负债沦为奴婢的人,凡能出钱还债的可以赎身,拿不出钱的,可按劳役时间计算报酬,报酬跟债款相抵,就取消奴婢身份。这一措施,革除了沿袭多年的陋习,惠及众多穷苦百姓,并被推广到其他州县,一年内解放了上千负债的奴婢,成为他最得民心的一项德政。
四
祠后有柳宗元的衣冠冢,墓冢十分简朴,有如他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后四年,他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顽强地燃烧自己,照亮了柳州开化的道路。公元819年,唐宪宗实行大赦,敕召柳宗元回京。就在这年的十一月初八,47岁的柳宗元,病死在柳州刺史任上。柳宗元为官清廉,身无长物,他死后孤儿寡妇生活艰难,丧葬费用还是生前好友帮忙筹措的。人们遵从他的遗嘱,将他的灵柩停放在罗池边上,一年后灵柩归葬长安,柳州人在此修建了衣冠冢,并在墓冢旁修建了罗池庙,纪念这位有德于民的清官,然而百姓的这种自发行动,却不被唐朝的中央政府认可。
世道人心是杆称。柳宗元的人格魅力,非但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且不断地与时俱增。在他死后339年,即公元1158年,同为文人的宋高宗,谥封他为“文惠昭灵侯”,历史终于还其公道。从此他被人们尊称为柳侯,纪念他的罗池庙也改名为柳侯祠。古往今来,人们景仰他的学识文章,崇敬他的高尚品格,将他视为中国文人的楷模,他“无私济世,于民有德”的信念,成了流传千古的宝贵精神遗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为政者。
柳侯祠外,又有许多历代的凭吊碑刻,其中不乏精品之作,有人正在将纸覆在石碑上,小心翼翼的拓印碑上的书法,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而我们走出电大课堂,来到柳侯祠,学习到的又岂止是先生的几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