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教室里的小孩,齐齐整整读个不停。随着习课堂的开展,孩子们朗读的次数越来越多,朗读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五(下)第3课《月是故乡明》,跟着作者季羡林的笔迹,我来到了他的故乡和他去过的地方,深刻体会到他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优美的文字仿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童年,我眼前浮现出故乡的故事。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的童年里,有夜晚的星空,有山头的明月,有鸣不停的知了,有外婆的饭菜,还有那冰冰凉凉的竹床。
我是一个八五后,从有记忆开始,童年就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我那瘦骨嶙峋、身材娇小的外婆,总是不辞辛苦地劳作:她白天垦荒种菜、砍柴拾柴,晚上搓麻织布、缝缝补补,农忙时节,田里地里来来回回、马不停蹄、乐此不疲。
外婆住的那个村,只有五户人家,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是大家都很快乐,乡里乡亲,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乐融融。现在的我,什么都有,为什么还是不快乐,想想童年时光,我大概明白了一个道理:欲望越多越难受。古人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啊,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多么幸福和谐啊!白天,我跟着外婆到地里去“种菜”,名义上是种菜,其实是去玩:一会儿把红薯藤编成耳环、项链、手链,一会儿把黄瓜掰断乱仍,一会儿捉蚯蚓、捉虫子,一会儿上树摘果子……总之,不干好事。我的外婆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她善良仁厚、慈祥和乐,从来不责骂我一句,连大声对我说话都没有过,顽皮的我竟没有一点点为外婆着想的心,现在想想,多么不应该啊!外婆去天堂已15年了,此刻正在敲击键盘的我,早已泣不成声,眼睛被泪水模糊,脑海里回放着自己与外婆生活的点滴片段,泪水里充满了甜蜜。
九十年代初期,电视没有普及,在乡下,家家户户能通上电就已经不错了,更别提电视了。晚上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吃过饭后,我和姐姐抬出小竹床,放在门前的大坪里,两人并排躺下,边听故事边数星星,外婆无数遍地讲着《数星星的孩子》的故事,我们无数遍对故事里的人物充满好奇,唱着《鲁冰花》的歌曲,我们还自编自演舞蹈呢。对门的秋阿姨,总是被我们的欢乐声吸引:“多娭毑,带细伢子来我家玩罗,我这里有好吃的。”秋阿姨扯开嗓子呼唤着。一听说有好吃的,我们姐妹俩立马从竹床下来,缠着外婆去秋阿姨家。就这样,我们以串门的方式,如愿地尝到了糖果的味道,特别是那种清凉糕的味道,我至今难以忘怀。
知了,是夏天里的讨厌鬼。小时候,我曾计算过知了鸣叫一次的时间,仿佛有二十几秒(这只是一个孩子的猜测)。因为讨厌知了,所以我从来不去捉它,多年后,学到关于蝉的知识:蝉能活4年左右,它的幼虫是生长在泥土里,时间长约4年,而在阳光中的歌唱却只有一个月。蝉鸣是为了求偶,会叫的都是雄性。已知的寿命最长的蝉是17年,叫17年蝉,也是在土里待17年,成虫只能过一个夏天。对于知了的态度,我从讨厌慢慢变成敬佩,想想小时候经常骂它们是不对的。
赏明月,我的最爱。我的故乡在平江,这里山清水秀,群山连绵。在碧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明月在山间出没,颇有苏东坡笔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意境,又有王维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感觉,外婆家的那轮明月,永远照在我的心间。不论在哪里,我都忘不了外婆的音容笑貌,忘不了她炒的那手好菜,忘不了和姐姐月下数星星,忘不了秋阿姨家糖果的味道,忘不了外婆讲的故事……大作家季羡林说:“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是啊,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却再也找不到童年时光的快乐,因为心中的“小月亮”,因为对外婆无尽的思念,因为永远无法割舍的乡情,因为永远无法倒流的美好时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任时光荏苒,外婆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月是故乡明,祈盼三月的小雨寄去我的思念,祝愿天堂的外婆一切安好……
搁笔小憩,竟又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