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必让所有的人都高兴
今天难得追剧,其中女主角一句话点醒我:“不必让所有人都高兴。”
突然感悟颇深,以前我总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别人一句好话我会高兴三天,一句批评会让我难过,落泪,几天走不出悲伤的情绪。
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我会努力表现自己,就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夸奖,因为这会为我带来自信。当别人不理我,我会意志消沉,做没缘由的反思,是我哪儿做错了吗?是我表现不够好吗?天天活在被认可的期盼中。
为了所谓的“出人头地”,我可以没有顾及地去拼,固执到让别人和我沟通起来还小心,害怕言语过重,伤害到我的自尊心。
那时别人累,我更累,活得都不是自己。直到有一天,我放下所有杂念,静静做自己。反而发现轻松了很多,该为你付出的仍旧不离不弃。
不必让所有的人都高兴,就活出简单的自己,挺好。
2.反思
孩子出了问题,反思的首先是父母,这句话谁都知道,但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呢?问题是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们的思想时刻会跑偏,父母与子女之间如何进行良好沟通,这是一门大学问。
有些问题为什么对孩子三令五申都不凑效?大道理谁都会讲,也都懂。怎样把大道理细化成非说教类题材,而是与孩子推心置腹的交流。这难吗?的确不太容易。
为什么孩子会变着法的这样做?是我太严苛了吗?是我疏忽了他的心理感受吗?我如何能在他接受的条件下做出有效的沟通?
和孩子的沟通也需要技巧,既能让他接受,又不会产生被动心理。
在这条路上,我一直在不停地思索。换一种眼光,孩子是我的修行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