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剧场效应”绑架下的当代教育!
(一)什么是“剧场效应”?
百度关于“剧场效应”的解释有两条。
第一条是大学者卢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当时的巴黎成了一个大剧场,每个巴黎人在巴黎这个剧场中观剧,同时又主动被动的参与演出。所有人既是观众,又是参与演出的演员。
第二条是个经济学概念。大意是说,如果剧院突然着火了,每个人都选择快速奔跑出去。导致的结果是大家拥堵在大门口,形成了集体的悲剧。寓意是指:个人最求利益最大化会导致集体秩序失衡,最后形成整体悲剧。
在这两个概念中,共同点是个人角色和社会环境的失衡。
当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会破坏其他人的利益。大家都这么做,最终结果是谁的利益都不能最大化,甚至可能出现整体利益的最小化。
这就是,为什么“坏秩序”比“无秩序”要好一些的解释。所以,秩序就显得重要了,法律就显得重要了。
(二)另一种“剧场效应”
来说一种又相似,又略有不同的“剧场效应”。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周围的人劝阻无效,管理员又不在岗。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只是,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
如果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就会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个破坏秩序,先站起来的观众。实际上,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剧场的管理员,毕竟,他是秩序维护者。
(三)“剧场效应”绑架教育
而我们的教育正被“剧场效应”恶性失序绑架,在每况愈下中加速坠落。
举例一: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
学生应该每天有多长时间的学习时间?国家有规定,生理也有规律。然而,“剧场效应”却一再突破国家规定和学生健康的底线。
以普通人口大省的高中阶段为例:
第一阶段(坐着看戏):所有学校都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二阶段(个别人站起来看戏):突然,有学校加课时,并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追捧。
第三阶段(所有人站起来看戏):于是,其他学校迫于业绩考评和家长的压力,也被迫跟进。最后,大家的办学时间达成了新的平衡。
第四阶段(站在椅子上看戏):某些学校不断加码。于是,其他学校又一次被迫跟进。
当大家都变本加厉的延长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后,一些先发学校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各个学校与原来五天工作制的情况下比较,办学成绩和排序没有本质变化。
不同点是:所有学校、学生、教师都更累了。只是,谁也不敢退回去了。
举例二:愈演愈烈的补课。
上述举例说的一般是高中。初中和小学,国家政策还是卡的比较严的,于是,另一个替代品上场了:补习班。
第一阶段(没有人上补习班)
第二阶段(个别人上补习班):短时间内提升了成绩排名,引发了其他家长的效仿。
第三阶段(大部分人上补习班):竞争愈演愈烈,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结果大家的成绩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状态。
第四阶段(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老师):“名牌补习班”一位难求,“名校老师”更是炙手可热。过去是学习差的上补习班,现在是学习好的更要上补习班。
吊诡的是,如此恶性竞相上补习班的结果,得到的却是和原来一样的排序和升学结果。
不同点在于:家长们的经济负担更沉重了,孩子们的童年悲催了。但,谁也回不去了!因为谁也不敢也不愿先停下来!
举例三:疯狂的作业。
作业现象,同样,可以在“剧场效应”中找到答案。
第一阶段(作业不多)
第二阶段(作业变多):某些科目或老师增加了作业,科目成绩立竿见影的提升,迫于考评的压力,其他各科纷纷跟进。
第三阶段(作业很多):应付作业已经成了家庭和谐的头等大事。
第四阶段(作业发疯):写作业成了衡量学生学习态度和家长对学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维度。
同样悲剧的是,当每个学生都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他们成绩排序并不会有显著变化。只是,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都更加疲惫不堪,心力交瘁。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学生们对学习这件事充满了厌恶。尤为要命的是:谁也停不下来了。
如此,孩子们未必能赢在起跑线,可能要先累死在作业本中。
举例四:尴尬的优秀教师。
疯狂的恶性竞争不但鲸吞着学生和家长,也蹂躏着教师,甚至使课堂生态发生逆向淘汰。
前几天和一个初中老师聊天。她是一位有近二十年教龄的优秀政治教师,教学成绩一贯优秀,课堂有趣有料,深受学生欢迎,在各类公开课竞赛中也名列前茅。然而,这位公认的爱岗敬业的资深优秀教师却尴尬又无奈地成为了学校考评体系中的“后进教师”。
事情是这样的,这所中学师资不够,学校让一个职员(完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不是政治专业。)代理几个班的政治课。这位代理老师上课就是划一下重点,剩余时间采取各种手段让学生背。
一学期后,这个老师带的成绩遥遥领先。学校领导对代课的“外行教师”赞誉有加。
可当所有课堂都沦为了背背背,练练练后,学生的成绩又回到了原来的排序,所有的老师业绩也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只是,学生们更累了,更厌学了,老师们更倦怠了。本应该读书、思考、讨论、滋养灵魂,激发思想,孕育智慧的课堂生态彻底沦陷了。
(四)谁是“剧场效应”的受害者?
“剧场效应”覆盖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孩子们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可他们如此辛苦,得到的不过是和原来几乎一样的结果。在被如此单调机械枯燥的约束十几年后,他们离开学校时,往往对读书这件事充满了厌倦。你还能指望这一代人有什么创新精神?
家长们也是受害者。为了孩子的未来透支了孩子的成长,为了所谓的分数摧毁了家庭的和谐,结果到头来才发现,所谓的高分并不能带来传说中的成功。当孩子身心破坏,当亲情残破不堪,这样的成功又有何意义呢?
老师们也逃不过。学生辛苦,家长心苦,老师命苦。工作时间如此之长,法律规定的双休日和寒暑假,对于高中教师来时,一直是个遥远的传说。更为关键的是,在付出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后,他们发现,自己培养的学生除了获得分数,在人格、道德、思想、创新意识等方面难有建树。
(五)谁制造了“剧场效应”?
是学生吗?可是努力学习、出人头地并不是错啊。
是家长吗?可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不算错啊?
是教师吗?提升考试分数,就是教师的责任啊。
是学校吗?学校在种种压力下,要生存啊
秩序的破坏是集体合谋的后果。人人既是秩序失衡的破坏者,又是秩序失衡的受害者。
当雪崩到来时,每一片雪花都说和自己无关。可正是无数片自认无辜的雪花合谋了雪崩。
评价尺度的单一,过度恶性的竞争,监管的缺位,相对匮乏的资源,生存的焦虑,以及下一代不能输的恐惧,绑架了家长、孩子和老师们。
当然,责任还是要区分主次。
第一,是监管的缺位。
上述问题国家早有明文规定限制,可这些规定却形同一纸空文。监管者应对“剧场效应”的失衡负主要责任。
第二、是教育者的欲拒还迎。
面对恶性的竞争、利益的诱惑、家长的压力,教育者应该有起码的良知和操守:不违法,不违规,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是无良商家和媒体的大肆搅局。
大量的补习机构为了牟利,利用各类媒体,大肆营造“不能输在起跑线”“升学秘籍”“提分宝典”“名师点拨”……等等虚假信息,加剧了家长和学生的学习焦虑。
第四、家长和学生。
是被裹挟到洪流中的弱势群体,无力制定政策,无法改变规则,难于甄别信息,只能在洪流中挣扎自救。大部分结果是既伤害了别人,也无助于自己。
(六)梦想:学校的未来
有人描述这样的学校。在未来,有这么一所学校。上午上文化课,下午上兴趣课和社团活动,包括体育、音乐、美术、手工、舞蹈、话剧、诗歌、哲学、游戏、科技制作……。晚上,读本书,写文章,看电影,散步,开晚会,或者发呆。周末,是郊游、体育比赛、社会实践或参观博物馆。这样的学校并不贵,至少不会比上补习班贵。
也许,这一天并不遥远。
也许,这未来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