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什么,最近总想这个问题。
心想事成,大家经常在贺卡上这么写,大约这是人们潜意识里认可的一个快乐标准,可细究起来,心想事成的人几乎没有吧,那为什么大家还这么写呢?不费脑子呗。
读阿多尼斯,看到这么一段:
欢乐
需要我们为之欢乐的东西
忧伤却什么都不需要
欢乐是生命的状态
忧伤是存在的状态。
诗人是说,快乐要求太高了,它本应该就只是点缀,我们应该接纳忧伤的日常。经常在忧伤里,才滋生了对快乐的渴望,也因为这对比放大了快乐的幅度。
作为一个理科生, 遵循逻辑的思考惯例是去探究,有哪些事情可以给我带来快乐,以下是一个阶段性的思考结果。
读到了一个好故事。小说和非虚构兼可,悲喜剧无所谓,或是触动到了内心最深处的弦,或是问了一个一直不敢面对的问题,或是单纯的奇巧构思,或是美得不可方物,作品带来的冲击感会如电流一般,震慑人心。
进行了一场真诚有内容的交流。互相愿意倾听,互相带着善意,互相给予尊重,不怕露出自己孱弱的一面,不怕有观点的交锋,不怕被价值判断,一切是为了有新的理解和支撑。
满足了口腹之欲。一天可以吃三顿,每一顿都是奖赏自己的时候,从这点上来说,生活待我们还是可以的。而且世界之大,家乡之远,永远有太多想吃的东西吊着我胃口,满足以后的快乐,足够丰富,足够留念。
发现了陌生地方的美好。出于好奇心的满足,出于心愿的达成,来到不熟悉的它处,以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去观察和感受,信息纷乱而至,转化进来却大多都是新鲜和欣喜,就如孩童时探索世界一般,想看到、听到、学到更多东西。
自律的时候。有过放纵就知道自律多难能可贵,读书、写作、工作、健身、思考,有时候是快乐,有时候也是负担,达成目标后的酣畅淋漓,对自己的认可,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奖品,因为自律没有结束那一天。
关心别人的时候。从施与关心的那一刻起,我就得到了快乐,而别人有没有得到快乐,其实是无法保证的,从这一点上,我是更大的得益者。不是为了什么别的去关心,只是因为喜欢而已。
总结出来这些有用吗?答案可能并不乐观。生活太复杂了,即使有既定的快乐准则,非圣贤人等,哪能安心照做。不妨把它看成是一次更了解自己的思维演练,哪天实在太忧伤了, 看一眼,说不定能想办法尽快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