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闲来无事,便想去奶奶家溜达溜达,在我家实在难找点往昔的年味,就去奶奶蹭年味了,哈哈~~
走进奶奶家,院子里屋里一片寂静,原来奶奶已经忙完睡下了,我也不便打扰。转身刚想走,看到爷爷回来了,那我就在多逗留一会儿喽(没想到这一会儿竟然是好几个小时,当然这是后话了)!爷爷拿出了毛笔和墨汁,开始写灶王和天神的春联,别的对联都是印刷的,唯有这两个每年都是由爷爷来写,连同我家的一块。爷爷写完后我接过毛笔,想来也写写毛笔字耍耍,然后,爷爷给找了往年的的旧日历(共三百六十五页的那种),让我在反面写,还给我找来的砚,让我把墨汁倒进去用就好。顿时的我有点受宠若惊,毕竟,起初我的初衷只是找点事儿打发打发闲暇的时光。
不过,一个砚,一支笔,一张椅,一张桌,放上一本日历,斜映一束阳光,还真有那么几分情调,霎时间抹杀了我玩玩而已的想法,虽然一点不会写毛笔字,最起码得拿出几分认真的态度嘛!
我开始动笔了,写了几个字之后,是在难看的不能入眼,我就跟爷爷打趣说,这字丑的真是没法看啊!然后爷爷走过来开始看我的字,并指点我应该怎么写,什么入笔、起笔、转笔、一提,什么行草,行楷与印刷.......爷孙俩的下午时光就从这儿开始了。
看爷爷教的那样走心,我听的学的也很走心。爷爷好像是找到了“知己”一样,开始和我谈天说地,奶奶不识字,他说跟奶奶说这些无疑是对牛弹琴,而我不一样,跟我说我能听得懂。我是一个健谈的人,但在爷爷面前,我更像一个很好的听众,他说,我应和。我和爷爷打小就亲近,小时候能给我讲故事,那些故事仿佛永远没有尽头,从狼来了到小红帽,从哑巴串门到河伯娶亲;长大后还能给我讲故事,故事依旧是我没听过的,从爷爷小时候讲到爸爸小时候,从奴隶社会讲到现在社会;如今我已经满20岁,爷爷依旧是我心中最“博大渊识”的人。写毛笔字的时候,听爷爷在一旁指点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
我:“爷爷,你看我这个字怎么那么难看啊”
爷爷:“人家毛笔字不是你这样写的,它是......我给你写一个你看看”(然后爷爷写了一个,我听不懂他说的“理论”,就比照着也写了一个)
爷爷:“你看,这回你这个字就有很大进步嘛!这个转笔处......”(我嗯了一声,也没问转笔到底应该怎样转,毕竟中国的毛笔字也不是听就能听会的啊,陪爷爷度过一段愉悦的时光自己也能长点见识就足够了,然后,我又写了个字)
爷爷:“你这个字就比较丑看了,你看......你爸的那钢笔字写的啊,跟螃蟹似的,除了他自己谁也不认得”(我忘了爷爷中间说啥了,只是最后一句话把我逗笑了,哈哈~~)
.......这样的时光持续了近俩小时,我乐在其中,享在其中!
其实,爷爷的毛笔字也并不是很专业与精湛,听我爷爷说,我爷爷的爸爸也就是我老爷爷,他的毛笔字当时是出了名的好,那时候村里文盲比较多,像我老爷爷这样识字毛笔字写得有精湛的实在不多,那时候,每逢春节,老爷爷就免费给人家写春联,笔墨纸全是自个儿出,一进腊月就开始写,那时候还是中国的穷苦时代,连温饱都困难,我老爷爷这样在家里人看来是不过日子,不顾家的人。他每次写的时候,还要我爷爷在旁边研磨,我爷爷是家里的独子,他那时候很看不惯他爸的这行为,但作为孩子,在那个时代又不得不听大人的话。听我爷爷讲,那时候家里快是村里面最穷的了,我老爷爷只做着他喜欢的事,连温饱都不管了,而我爷爷很讨厌这套写毛笔的这套器具,也没写过毛笔字,只是天天研磨,看得多了也会了些。我爷爷就想着将来要发愤图强,要做买卖,要挣钱,可不能像老爷爷那样让人笑话,后来,我们全家的家境确实都变好了,真的是通过经商,做买卖。而我,生活在这样的商业之家,我也立志,将来一定不走经商之路,听起来蛮好笑的吧!关于老爷爷的故事,关于那个时代的故事,都是爷爷今天下午讲给我的,也许听过好多遍,但也是百听不厌,每次听都带有不同的情感。
和爷爷有好的话题可以聊,他真的像一本“百科全书”,无所不知的样子。我写了个“日月之行”,念出了个曹操,他便可以接下去“曹操这人了不起啊,曹操又叫曹孟德......”;还记得,暑假去爷爷家的时候,爷爷知道我是学医的,说中医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博大精深,问我有没有《本草纲目》,说是要去给我买一本,吓得我连连说“知道了,书真不用了”。也记得,那次去爷爷家,也有正在看一本没了皮也泛了黄的书,是《聊斋志异》,爷爷看得起劲,奶奶在一旁抱怨的也起劲儿,我爷爷和我妈是全家脾性最好的了,我爷爷冲着我笑着说“你看,你奶奶看不懂还不许别人看了”,爷爷放下后我拾起来看,奶奶在一旁连忙阻止,说什么鬼啊妖啊的,小孩儿不能看,我那时都已经18了呀,我和爷爷对视了一眼,笑了.......
和爷爷在一起的这个午后,都觉得十分满足,这是专属于爷孙俩的下午时光!(去奶奶家很少带手机,遗憾不能分享爷爷的毛笔字了,行草写的“红军”二字我是很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