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大头娃娃刷了屏,这是个悲剧,这个案例是由“老爸评测”公布。“老爸评测”是一个以严谨的实验数据说话的博主。
“老爸评测”的这篇报道揭开了大幕的一角,里面是一个婴儿霜的黑洞。这个黑洞简单的说就是,在市场上,存在着比例很高的不合格婴儿霜,这些婴儿霜普遍都在偷加激素。
为什么往婴儿霜里添加激素?
因为婴儿,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皮肤发育不完全,他们自己的口水流到面部、尿粘在屁屁上、奶浸湿在脸上,都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起疹子。可以说,100%的新生儿都时不时的起疹子。而很多父母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需要用药的场景。于是,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款霜、膏,轻轻抹上,疹子会在10秒内迅速消失,那简直太让父母安心了。基于这种症状的高发和父母的心理需求,无良厂商就开始往婴儿霜里添加激素。
激素为什么会让疹子迅速消失呢?
因为疹子并不是致病的元凶,它是皮肤对外界物质入侵做出免疫反应后的样子,或者是没有外界物质入侵,皮肤过敏时的样子。在显微镜下看,就是血管壁的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加,体液组织渗入其中。因为只有这样,体液中的免疫细胞才能充分接触被入侵的部位。而那些霜里的激素会抑制血管壁状态改变,不让人的免疫细胞工作,于是就像什么感染和过敏都没有发生那样,皮肤没有隆起,没有丘疹。
如果是过敏,也就是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细菌、病毒、有害的蛋白质入侵,只是免疫系统的误操作,比如温度变化的刺激、阳光的刺激导致的,那么用适量的激素让皮肤恢复,这是没问题的。
而如果有外界入侵,却用激素强行压制住免疫反应,那就会加剧病情,导致非常危险的结果。这就相当于明明已经大小便失禁了,心里却不接受这个结果,于是又在外面套了一条裤子,跟人说没有失禁。这是自欺欺人。
判断婴儿霜有效的四个标准
第一,产品名称里有“花”“草”“草本”“纯天然”“纯植物”这些字眼;
第二,备案号上是“消”字、“械”字;
第三,包装、说明或者网销平台上的长图里,提到了“湿疹”两个字;
第四,给孩子抹了以后,孩子皮肤很快变光滑了。
我认为,如果全部满足上面这四条,那肯定就是此类有害的婴儿霜。下面我逐条解释一下:
第一条,产品名称里带“花”“草”“草本”“纯天然”“纯植物”等字眼。
可以说,这种描述就是典型的还没有进入现代医学世界的表述方式。写了这些字眼的最好的情况,就是类似智商税类的东西,吃了喝了抹了,没有用,但也没害。能无害,就谢天谢地了。
第二条,备案号上是“消”字、“械”字。
咱们国家需要先审批才能上市的产品有好多。比如“消”字,指的是外用消毒水,典型的就是84消毒液。但这一大类里有些也是给皮肤消毒的,比如女性生殖器的清洗液之类的。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它是药物,但其实不是。按照管理办法,凡是印着“消”字的,都不许提疗效。
“械”字的批文也属此类。因为医疗器械里有一类叫作“贴膏”,比如骨折了,裹在石膏外的那层东西就属于是贴膏。于是,无良商家就利用这个品类的漏洞,申请批准文号。
如果你家买的婴儿霜上写着“消”字或者“械”字,那几乎就不用再查别的了。因为这些无良商家从这桩买卖的最开头——拿上市批文这一步,就已经在做偷鸡摸狗的事了,你还能指望他们在真正制造的时候不添加有害物吗?
第三条,包装、说明或者网销平台上的长图里,提到了湿疹。
真正能做成婴儿霜的,也就是备案号标着“妆”字和“药”字的,一个是指化妆品,一个是指药品。而在这些所有类型的批准文号中,只有最后一个——药品,是可以提疗效和适应症的,化妆品也一样不允许提疗效。
这些要求都明白的写在各类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中。但执行起来,有时候就会被一些无良商家钻漏洞。比如,有的“消”字、“械”字、“妆”字的产品在送审的时候是没有激素的,包装和说明里也没有显示疗效,但售卖的是加了激素的版本,标签、说明以及网店的介绍里,也把疗效的部分加上了。
第四条,给孩子抹了以后,皮肤立刻光滑了。
因为孩子的皮肤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而且吸收得也很快,于是一旦抹上这些激素,皮下的血管会迅速收缩,丘疹也自然会马上消失。看着好像皮肤马上变光滑了,其实是掩耳盗铃。
婴儿起湿疹时该怎么办呢?
这当然是需要医生来诊断和治疗的。但是,我要提示一点:有些父母一看到一点点红和小包,就当作湿疹,就认为要用药。这属于是过度治疗。
真正的湿疹确诊了以后,也确实需要用激素类药物,但真正的湿疹绝对不是那么轻微的症状。那种轻微状况下,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是抹婴儿保湿的霜和膏就可以了。这种保湿的霜可以让皮肤不直接接触口水、奶水、尿水,婴儿就不会起疹子了。
最后,希望揭开大幕一角的勇士平安,也希望婴儿霜行业能在此次事件里有所改进。
本篇内容来至得到《卓克·科技參考》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