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成为活动
读第67条《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睽违苏霍月余,不想碰到一篇1.1万余字的长文。我的读书经验是,短文要延伸拓展地读,举一反三;长文要概括归纳地读,博观约取。
今天阅读了苏霍的第67条建议《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我首先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座“劳动技术教育的大观园”,想象着文中描述的学生参加劳动的场景,我还感觉自己像是在翻阅一本“综合实践教育的百科全书”。
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老师们比较熟稔的一句话是“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查阅了我国教育法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想到十八大提出十九大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树人”应该是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基本方面的。德智体美在现行学校中是坚持比较好的,至少有老师在做这项事情。但关于劳动教育,实实在在地讲,在中小学教育中是被大大弱化了,开展项目的学校是比较少的,绝大部分学校的所谓劳动教育大概只剩下了“清理卫生”值日值周的常规形式了。实际上,更加接地的认识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人,让人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让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社会人。从这层意义来说,劳动教育是相当重要的。苏霍的这篇文章为我们开展劳动教育或再大范围的综合实践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原文虽长,但剖去举例部分,我梳理归纳出苏霍关于劳动教育的如下几个观点:
一是以人为本,培养劳动志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学任务。及时地发现、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每一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我们努力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从入学后的最初几天起,就着迷于某一样东西,就爱上一样东西,使他能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使他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这是开宗明义,苏霍直接点出了他自己对教育的认识,特别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这就相当于是我们今天“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
二是参与劳动,提升精神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心爱的角落,在那里从事创造性的劳动,而旁边又有年长的同志给他做出榜样”;“为了点燃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造精神,必须在所有这些‘心爱的角落’里为学生提供各种最重要的劳动种类,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把这些劳动转换成真正适合儿童去从事的活动”;“全面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的禀赋,形成对劳动创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每个学生会都要有一个劳动的“心爱的角落”,具有共同劳动爱好的人还要组成“联合组织”,每天都有1小时,分散到学校的几十个工作室和工作角,相互配合进行研究,把创造性思维和体力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劳动变成了学习活动,劳动创造带来了精神享受。
三是引导劳动,发展学生爱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使所有这些心爱的劳动之角都跟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在课堂上、在讲授大纲教材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对某种劳动活动的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劳动引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他们希望知道得比课堂上所学东西更多一些,而这正是对劳动发生兴趣的最初的源泉。在所有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活动的角落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认识事物,而且劳动越紧张,对自然规律性的认识就越迅速、越深刻”。在实际劳动中,苏霍是成立联合组织,形成共同的劳动团队来发展学生个人才能的,这是利用团队的协作配合作用。对于对劳动不感兴趣的个性学生,他是利用“教师跟学生一起劳动”来反复指导和刺激感化的,这也相当于是一个“师生劳动共同体”。
围绕着苏霍关于劳动教育的这三个观点,我在想,劳动教育是什么?应该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因为劳动是人的生存本能和生活技能,是人适应社会的谋生本领。所以,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德智体美劳是全人教育的一个整体。同时,我也在思考劳动教育带给我的启示: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的劳动,而是发展学生个人才能的一种学习活动。
第一,学校综合实践值得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调查与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等四个方面,实际每个方面都与劳动有关联,所以我更愿意把劳动教育范围扩大一些。苏霍的学校里的众多的工作室和工作角是叫人羡慕的,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上课”大概是类似的场景,我们不易做到。我们可把综合实践活动分类来做: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从学科角度而言的,各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设计系列专题,组织学生参与研究性访谈、调查、查阅,形成专题学习报告,拓展知识层面;社区调查与服务可以级部或班级为单位集体组织,主题诸如名人文化访谈、能源节约调查、垃圾分类调查、停车位调查、古迹保护与宣传等,按班组分职责、定时限、领任务,形成调查报告,提出活动建议,制作宣传看板,组织报告会议,提高公民责任意识;劳动技术教育要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工作室和工作园区,诸如校内开设陶艺工作室、木工室、剪纸坊、花草房、生态园地等,同行时以校外生产场地或公园景点为实践观摩基地,增加学生劳动体验和创造感受;信息技术教育主要以信息教师为主,构建教育创客空间,设置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培养信息创客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的开发创意能力。
第二,“学生联合组织”值得分析。苏霍认为,为了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他们的独立性来组织劳动。他的方法就是形成联合组织,苏霍的学生劳动组织全校共有70个,每个组织不超过15人,这样的学生联合组织,我们今天叫做社团。他的联合组织是有两种形式的,一种是学生对某一种劳动有共同兴趣,技能水平水平相当的人组成一个研究组织,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同质小组”;另一种形式是有共同兴趣,来自不同年级的具有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也能组成一个“异质小组”。“同质小组”有着共同的研究项目和工作进度,这个是好理解的;“异质小组”的学生可能来自好几个年级,他们的工作是分工进行的,低年级学生操作简单的零件,中年级学生把零件组合成部件,高年级学生把部件装配成器件或模型,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技术要领,低年级学生也在观摩者高年级学生的工作,这样安排小组的好处是高年级学生起到了“小老师”的作用,同时因为工作流程对接的关系,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懒惰的学生都能施以积极的影响。这个组织特点,相当于小组合作教学中的“兵教兵”和捆绑评价的道理。苏霍对此的评价是,“当一个人同时也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他自己才能更好地受教育”。否则,帕夫雷什学校有学生550人, 70个社团,只有15位教师怎么能教的过来。我不禁思考,我们班级能分到4人小组合作学习,级部里、学校里为什么不能有跨班、跨级的社团?看来,学生社团的设置载体很重要,我们在这方面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过,学生会下辖的各部委和社团倒是应该“异质组阁”的,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生会的自主运转作用,是要借鉴研究的。
第三,教师引导作用值得关注。苏霍说,“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他的方法是: 教师陪同劳动并作出榜样,指导学生选循渐进掌握技艺,刺激学生完成新的任务,教导学生把事情做到底的顽强精神,一定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创造性的开端。关于引导学生参与劳动的重要性,他甚至还说,“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就应当找到一种最大限度地适合于他的天资和才能的劳动种类。寻找这种劳动种类的过程应当尽早地开始。要使学生对自己的活动爱得入迷,并且要努力使实际活动跟掌握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就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学生选择了某种劳动,他就应当在与这种劳动有关的那门学科上走在同年龄学生的前面。”看到这句话,我又一次想起了苏霍的“思维课”,原来,“思维课”就是具有这样的作用,劳动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若把范围放的更大一些,劳动是形成知识的平铺舞台,舞台越大,认识广度越宽,对相联系的学科学习就越有利。
梅贻琦论大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苏霍在本文最后说,“我们全体教师将竭尽努力,使学校能够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从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而言,我们还真缺少一些工作室、工作坊和工作角,甚至缺少学生参与活动的“大楼”。劳动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大师,大楼,都不应该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