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可称作为"配套效应",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这种情况用在消费领域可以这样理解:当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总倾向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因此,这种情况也叫"配套效应"。
配套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屡见不鲜。在服饰消费中,人们会重视帽子、围巾、上衣、裤子、袜子、鞋子、首饰、手表等物品之间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
在装修时,人们会注重家具、灯具、厨具、地板、电器、艺术品和整体风格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些都是为了实现“配套”,达到一种和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外出购物时明明只想买一样东西,结果却买回了一大堆。
出门时只想买一件衬衫,但买下衬衫之后,又觉得跟裤子不配套,于是又去买了一条新裤子。穿上裤子,又觉得皮鞋的式样不般配,又去买双皮鞋。
回到家才发现,原本只想花几十块钱,最后却花了好几百。
我们应该警惕这种预料之外的开支。很多人还没有到月末,就发现这个月已经大大超支,原因是买了许多不在计划之中的“狄德罗商品”。
配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购买。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金钱已成为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最需要的时候消费,一定要将金钱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幸福其实很简单,做人要懂得知足常乐,做事要知道其中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学习心得知识和技能要永远不知道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