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凡是有小孩的家庭,餐桌上就像战场上,父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改善孩子的饮食,增加孩子的营养,炖排骨汤补钙,炒菠菜补铁,烧鱼补脑。可是,孩子并不领情,凡是父母支持的就是孩子所反对的,排骨汤喝上两口就搁下了,什么绿的菠菜,红的萝卜一概不吃,好像父母做的饭就从没有对过小孩子的胃口。于是,父母的呵斥声,孩子的抗议声,父母的骂声,孩子的哭声,就成了饭桌上的伴奏曲,每天每餐都在演奏着。父母愈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孩子反抗的愈是强烈,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在吃饭问题上的对立会更加严重,双方都会没有“好胃口”。
长期下去,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一,从生理上来说,如果吃饭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那么,每当大家坐到了餐桌上,神经就不可避免的紧张起来,神经过分紧张造成胃收缩,就会更加缺少食欲,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其二,从心理上来说,孩子如果看到父母把吃饭看成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么孩子就会用不吃饭来“报复”父母,即使是其它方面的问题,孩子都可能选择把吃饭当成报复的手段,你越是想要我好好吃饭,我越是不吃。其三,家长的“许愿”或者“惩罚”会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有些家长会给孩子许很多愿望来满足孩子,诸如“如果你好好吃饭,妈妈就给你买好东西”等等,长此以往,孩子会把吃饭当成要挟父母的一种手段,每次吃饭都会要求“交易”。惩罚是另一种极端的手段,惩罚只会将事情弄得更糟,使孩子对吃饭产生更大的恐惧,影响孩子的食欲和消化能力。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父母只要认识到吃饭也是一种权利,选择吃什么,不吃什么,应该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情。即使我们成人就餐时都会挑挑拣拣,有自己喜欢的食物,也有不喜欢的饭菜,孩子也是这样,喜欢与不喜欢总是客观存在的,就让他多吃一些自己喜欢的饭菜吧,如果不喜欢,就少吃一点。当然,父母也可以增加食物的花样,在色彩和形状上精心搭配,吸引孩子多吃一点。不要担心孩子会饿着肚子,如果他有了饥饿感,他自然就会多吃一些的,如果有了饿肚子的经历,他就会记住这个教训,他会更加明确,吃饭的确是他自己的事情。
发表于《中国学生营养报》2004年12月17日第三版,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