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
具有计量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的功能。
这是比“一般等价物”更加确切的定义。
这种“契约”才是本质,这代表了交易双方的共同认可,当不同的交易双方都认可这个“契约”,它就成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通的可以代表价值所有权的凭证。
这才是从贝壳到金银、从铜币到“交子”并逐渐演变为现在货币的关键。
而作为“契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信度,就是公众信任程度。
公众信任程度是由背书因素来决定的。
历史上每一个阶段的货币都有相应的为其公信度背书的因素。
北宋初年, 四川成都出现了 “ 交子铺户 ” ,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存款人把金银与铜钱等金属货币交付给铺户,铺户给存款人一种纸质的存取款凭证,这个
凭证就是最初的交子。
随着商业往来的频繁,人们将交子直接当作货币使用,交子也就成为最早的纸币。最初, 交子由民间富商发行, 这些富商保证将交子兑换成等量的金属货币,这样,交子具有了信用货币的特征。
后来出现的银票,也是为了大额资产异地存取的方便,他们的背书是票号。
票号的意义重大,在于,它使得财富在一段空间和时间之内,存在于账目中。
随着借贷功能的出现,就促使了钱庄或者类似功能的机构出现,直到成熟的银行体系建立。
这种有公信度的第三方机构的不断出现和革新是货币功能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即,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其最重要的是谁在给这个货币做信用背书。
货币一直都是信用货币,货币价值的浮动完全取决于货币发行主体的实力和其他主体对于这个主体的信用。
只不过,我们把这种信用聚集到了不同的货币本身。
因为目前,国家仍然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所以国家信用背书的各种法币就是当今货币的主要形式。
但其实这个主体可以是国家,像美元、日元、人民币,也可以是大洲,像欧元。
理论上讲,当然也可以是任意一个组织和个人。
只不过公众共同认为这个货币的信用的高低,决定了其货币的价值高低。
当然,这个某种货币信用程度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美元越来越值钱,而津巴布韦币却变成了面值上百亿的一张废纸。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比特币,会有这么奇特的发展经历,因为公众对它的信用共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互联网上,用信用卡等第三方支付都是不安全的——这是因为用户要向第三方透露很多个人数据。
这时,一些人开始设想一种交易场景:没有第三方存在,参与双方会将交易信息输入某种机制,系统会可靠地按照既定程序执行结果,并将结果输出到参与方的手中。这个过程中,没有参与方能窥视与自己无关的信息。
2008年,中本聪发布了一种点对点的现金系统及其基础协议,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比特币”的加密货币。
比特币不是由国家创建,也不是由国家控制。
这个协议以分布式计算为基础设定了一系列的规则,让其在没有第三方中介的情况下,全球数十亿设备能够相互安全地交换数据。
比特币的基本特点:
一种分布式加密数字货币
总量2100万枚,从其诞生之日起,每四年产出量减少一半,至今已挖出1700多万个。
使用比特币是通过私钥作为数字签名,谁拥有私钥,谁就是相应地址中比特币账户的所有人,允许个人直接支付给他人,不需经过如银行、清算中心、证券商等第三方机构,从而避免了高手续费、繁琐流程、以及受监管性的问题。
2010年5月22日,Hanyecz在比特币平台上以一万个比特币向一位爱好者“购买”了两个Papa John's披萨。当时,Hanyecz认为其所“开采”的比特币价值约为0.003美元。
而现在比特币的市价达到6300美元,大约210万倍的涨幅。
比特币从最初的在少数极客间流通,到现在有上亿人知晓,在上千万人中流通,就是因为它本身的技术特点和创新的理念——分布式加密的记账技术,实现了匿名流通、不可篡改和价值传递。
已经证明了这种方式其实是极大的释放了人追求自由的天性,这里是交易自由和权益自由。
在这种状态下,参与的个体都有了自我认为的上帝视角,“我参与到了这个体系的运行,但不管是这个体系内还是体系外的人,都不知道我的存在”,这让个体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更重要的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让信息互联网变成了价值互联网和货币互联网。
同时,它的影响扩展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政府、隐私保护提倡者、社会发展活动家,媒体理论家和记者等领域和群体…...
它的基本特性以及它所能给未来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可能,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它产生的信用共识,这也是它价值增长的根本所在。
暂时来看,它并没有各国法币那样稳定,但它已经能够实现货币的基本职能,计量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
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看它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