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读庆山的公众号,看到这样一个提问和回答,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朋友。
几年前在工作单位认识一个兼职的同学,之所以说是同学,因为那时她刚刚上大学。周末来做做兼职,体验生活之外赚一点生活费。
这个同学,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十八岁的她,温和,和谁都能谦逊的聊天。一个暑假,就收获了好人缘。不论是和她一样当兼职的同学,还是比她大很多的老师们,都觉得她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的确,她是心细的女生,知道身边的朋友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处处都留心,所以也没有人不喜欢她。
因为那时我还住在市区,下班回家正好和她一个方向。所以,便经常顺路一起回家。有时在车上会聊很多事情,聊她的同学呀朋友呀,聊工作感受呀,聊她的学习规划职业目标呀之类的。慢慢的就熟络起来。
也因为熟络起来,所以能经常感受到她对我的温柔和细心体贴。刚开始,我会觉得她似乎故意在“讨好”我,我有些不太习惯。以为她会有什么目的。
但是相处久了,发现她对我好从来没有什么要求或者目的。我这才明白,她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对别人好似乎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
也许是她才十八岁,所以她的为人处世有点过于成熟,但是也正因为才十八岁,她的讨好只是单纯的讨好。如果是已经二十几岁,踏入社会,可能就会给人有点“过”的感觉。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大学毕业之前,都是一个棱角分明的人。那个时候的我,觉得世间万物非黑即白,没有其它颜色。不是为了标榜个性,也不是为了突出自己。而是从小就是这样一个性格,与生俱来。不讨好任何人,也不冤枉任何人。但是就是这样的性格,很多时候都碰壁,伤痕累累。直到进入社会,吃了几次亏,才慢慢学会一些“人情世故”。
但是我内心仍然是一个保持自己的人。对于很多人,处不来就不处。
和这个小同事相处久了, 这个小同事告诉我,她其实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太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有时她也会觉得自己并不是很开心,虽然别人觉得开心。
我告诉她,也仅有自己的经验告诉她。如果她和别人相处中,无时无刻都感到开心,那就继续。但是如果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这个人多次让自己感觉不悦,那可以远离。
不用刻意避开,但是也得知道自己内心最为重要。
太过于有棱角,会伤害到自己,也会伤害到在乎自己的人。太过于没有棱角,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圆滑,有时会让人觉得不真诚。自己也会不喜欢自己圆滑。那就尽量让自己的内心处于平衡的状态。
这似乎又回到修行路漫漫的问题上。谁说不是呢?一切尽量,一切慢慢来。保持内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