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实在不简单
公元前361年,秦国新君主秦孝公继位。这时候东方的齐国和魏国是当时七雄中力量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之后,因为有强邻晋国的阻挡无法东进。多年来秦国依然没有什么发展,因地处西垂,很被东方国家看不起,其河西之地已经被魏国占领,中原会盟等事宜也没秦国什么事。
秦孝公清醒地认识到秦国落后的局面,其结症在于缺少人才,秦国本土之才不堪大用。于是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打算向全天下招揽人才。
公孙鞅逃过一劫
公孙鞅,又叫卫鞅,是卫国的贵族子弟,学问很渊博,喜欢法律,年轻时受到过魏国政治家李悝和楚国改革家吴起的影响。曾经有人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并告诫说,此人要么大用,若不用就把他杀掉,绝对不能让他活着离开魏国。
魏惠王没有把这话当成回事,认为公孙鞅太年轻不值得重用。公孙鞅没有被任用,恰好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就长途跋涉来到了秦国。
说动上级很重要
公孙鞅到秦国后,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的关系与秦孝公见了三次。前两次公孙鞅游说秦孝公要学习尧舜禹汤的仁义理念,即按照帝道和王道来治理国家,秦孝公不感兴趣,听得直犯困。公孙鞅猜透了秦孝公的心理,知道他是希望秦国快速的强大起来,并不愿意花很长时间去实行王道。
于是第三次见面的时候他就大谈强国理念、富国图霸之术,这一次把秦孝公说动了,真是“只嫌夜半时光短,为求富国虚前席”。秦孝公说,这才是秦国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于是力挺公孙鞅出台改革政策。
改革艰难起步
改革并不顺利,虽然有秦孝公坚定的支持,但是以甘龙为代表的秦国守旧势力非常顽固。他们认为守古法是理所应当的,沿袭旧制度不会出错。而公孙鞅举出了成汤和周武王的例子,他们正是因为能大胆突破古代的制度,实施新政,才使国家兴旺发达了起来,因循守旧没有出路。
另外的阻力是来自下层的执行者,公孙鞅想出了“徙木立信”的办法,向所有人亮明了态度,在民众中树立了公信,这才开始颁布法令。
改革见效了
东汉王充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新法令坚持了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发展了,社会安定了,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全体人民步调一致坚定地执行国策。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说:“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此后秦国七代君主提兵东进,天下诸侯无可当者。
公孙鞅因变法之功受封于商地,所以又称为商鞅。
改革家的悲剧者
商鞅变法触动了贵族阶层的既得利益,又由于他执法严厉,不留情面,因而得罪了一大批旧贵族势力。秦孝公一死,他失掉了保护伞,遭到了反对者的疯狂报复。他被抓起来,实施了残忍的车裂刑罚。一代改革家命丧他乡,一生以悲剧结束。
但是商鞅的变法措施和治国思想由于给秦国和人民带来了利益,被后继国君沿袭下来继续执行。其学说成为法家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到一百多年以后的秦始皇时代。
留给后人的思考
商鞅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代表之一,留下《商君书》一部。他认为,天地之间万物都会与时而变,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坚守旧制度国家就没有出路,社会就无法富强。决策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云竹文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