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历史名人,千古神勇,无人出其右。年少轻狂,学书剑不成,欲学万人敌。志高勇猛,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其与项梁见嬴政巡视威武,狂言要取而代之。后来顺大泽乡起义之势,经破釜沉舟,于巨鹿破秦军主力章邯、王离,灭秦之后自封西楚霸王,沐猴而冠,火烧阿房,后又屡胜刘邦,战功显赫,但后来过依个人力量,失去范增、英布等贤良之人,最终困于垓下,然仍战力无敌,二十八骑分四方突围。不过终临江怨天亡之,自刎于乌江。享年三十岁!
西楚霸王项羽一生酣畅淋漓,以少胜多,带八千子弟兵起家,所向披靡,杀敌无数,可最终却败于刘邦之手,为何?在我的理解中,其因有三:
其一,他心胸不够开阔,猜忌心重,贪小利而忘大义,刚愎自用,导致君臣不合。项羽身边最大的智者是范增,先不说鸿门宴不听其劝,仅是刘邦稍许的挑拨,就心生怨恨剥夺了范增的权力,从此项羽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相比来说,刘邦则从善如流的多,身边的智者张良也很会做臣子。鸿门宴前,项伯与张良会告知情况。张良先不让项伯入帐,自己先汇报具体情况,刘邦也过问张良为何二者会有关系。张良坦然以对,刘邦无疑问后引项伯入内。刘邦后得天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邦夺取天下的时候,虽然很多事做的磕磕绊绊,但是总体还是懂得与朋友、下属分羹。从某种意义说,什么领导带什么兵,种什么瓜得什么果。范增和张良也是两个层次的智者,范增的情商也跟项羽差不了太多。
其二,逞匹夫之勇,怀妇人之仁,志向不远大,思路不清晰,总体缺乏大局意识。项羽之所以名声好,直到李清照还会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想主要还是因为他更性情化,性情中人,如果难听的说法情绪化、意气用事。项羽实在思路不清晰,我想可能就是志向还是不够远大吧,他志向是对秦王的取而代之,但取而代之之后,他开始不会干了。刘邦逃跑的时候,几次把自己的孩子都扔到马车下面。刘邦个人综合战力的确很差,可是他很会搞好关系,懂得大局,进函谷关,就开始修养自己,妇女无所幸,钱财无所取,想要安天下的节奏,而不是简单干掉秦朝,这才是正确的志向。
第三,战略较差,战术很强。每次战役的排兵布阵,项羽基本无过,可圈可点,但定都彭城(这个争议性太大,不论),一直没有稳定粮草供给,到处屠城,等等这类错误策略,确实难以长久。项羽当了西楚霸王以后,就像一个抱着核弹头,到处树敌的无头苍蝇,竟然自大到放逐起家依靠的义帝,最后弹尽粮绝,还以为鸿沟之盟可以解决问题,实际坐天下和打天下,是两个时代不同的策略了,可惜身边已无人劝告,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但不管怎样,项羽的优点确实很多,否则司马迁先生为什么要单独为他写本纪呢?项羽年少有为,立家早,二十四岁就开始征战天下,赫赫战功威名天下。鸿门宴以前,果断刚毅的解决项梁失败后的种种策略,从善如流方面也是做的很好。但是,项羽身上和骨子里一直透露着一股“富二代”的傲慢气质,天生就带着好高骛远的性格,而刘邦身上的那种混混般的接地气,他是永远不会懂。高祖刘邦虽然是个混混,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但是他善于用人,手下有张良,萧何,韩信等谋士良将。而且他能听从好的建议,关键时刻能屈能伸。革命意志坚决,没有妇人之仁。最终将项羽逼死在亥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力拔山兮气盖世,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代枭雄项羽,最终败在了“一介布衣混混”的刘邦手里,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