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一场考试,为了避开电梯高峰提前交卷了。
前几天都在备考,临时学习一门上课时没怎么听的课。
这只不过是期末季的第一场考试罢了,真正的战役还在后面。其实就算结束了期末季,也没什么,还有更大的目标……就不说出来了,以免最后变成flag。
想起前几个礼拜在一门人文相关的课程上,有个老师说,一个人的目标其实是他的精神支柱。
在纳粹的集中营里,每年圣诞节前后,是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因为圣诞节会有一批俘虏被释放,临近圣诞节还没收到出营通知的人,基本就没希望了。
因此俘虏们在圣诞节来临的前几个月,总是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因为心里放着一个希望。每个人都默默地相信,今年那个幸运的人会是自己。
当这个希望落空,前方再没了盼头,此时即使没有任何外来伤害,这些人的身体也会迅速垮掉,甚至一病不起,最后死亡。
另一个例子是,那些被关押起来的俘虏中,手上有一件事正在完成的,或是计划中有一个具体目标的人,总是能比其他人活得更久。
其实不是有压力才有动力,我们生活动力的真正来源,是目标。
这也是很多上班族觉得生活无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朝九晚五的日子,不过是为了每个月发工资的那一天。只有收到银行账户收入短信时,他们才感觉到那么一瞬间的,生活的意义。
其实每一件工作,都具有给人动力的属性,只是当我们不喜欢它的时候,这个属性就失效了。
不喜欢就没有兴趣研究,不花时间研究就不会进步。
既然一直在原地,又何来前进的目标呢。
很多人劝诫我,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辈子都会很痛苦。
其实这份痛苦不是别的,就是生活本身。
没有目标,没有动力,这样的日子甚于牢狱,并且无边无际,逃无可逃。
刚才考完试回来,站在窗边听见外面传来一声口哨,还有小孩子玩耍的声音。
想起好几年之前我描述过我的向往。
秋天剥橘子,冬天嗑瓜子,闲坐在阳光下,看着小孩在门前撒丫子跑。
当时我不是这么写的,那时写得可长可矫情,但就这么个意思。
然后我仔细想了想,现在我依然向往这样的日子。
可是跟前面说的一比较,这种生活看起来懒懒散散,分明是一副没有目标的样子。
不是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不是说这样的生活是牢狱吗。
怎么看起来这么幸福啊。
确实很幸福,但这幸福不是来自于无事可做。
如果无事就是快乐,又怎么会有百无聊赖这个词呢。
那幅画面之所以令人向往,是因为它从头到脚都充满了希望。
看起来波澜不惊,却散发出千帆过尽尘埃落定的安稳感。
没有在忙碌,却让人隐隐觉得,未来的日子会多姿多彩。
这种生活,没有显性目标,却事事都可期待,桩桩件件都是美好的小目标。
我经常想,我活着到底是为了实现什么。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自我实现”放在个体需要的最高层,他说人要活得充实。
哲学和心理学的东西扯起来太多,能把自己绕晕。
但我觉得可以记住的一点是,不管设定什么目标,都要问问自己,这到底是不是“我愿意”。
换句话说,要学会分辨自己想做的事,和单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做的事。
毕竟有时候,人会无意识地,潜移默化地,把别人的价值观,当成是自己的。
PS:六月是个魔鬼月,我的期末七连考才通过了第一关。之后可能会一直消失,希望七月份我能满血复活。这是我眼下的小目标。
我会努力,你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