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以江润湖泽,培美秀之吴地;濠生海孕,育刚柔之崇川。别北中之邑称,芳名南通;纳水木之滨丽,雅号紫琅。——《南通大学百年赋》
从来没有好好地凝视南通这座城市,我来这里,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在这个不那么繁华,不那么喧嚣的城市完成大学的学业。这里,是一个驿站,我只是暂时的停留,等我酒足饭饱,我便背起行囊,向远处走去。
从何时起,我开始凝视它,就像我凝视自己的生命轨迹。关心它的发展,它的位置,它的精神,它的风骨······
大概是从狼山之行开始,一个偶然的契机,我看到了余秋雨写的《狼山脚下》,没有想到,这样一座小山,竟成了作家笔下的世界。
“狼山在南通市境内,并不高,也并不美。我去狼山,是冲着它的名字去的。早就这么想着,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间愣头愣脑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像故意要与江淮文明开一个玩笑”。这座仅有100米的小山,对于长江,却是一个驿站。长江走到这里,将要入海,短暂的休憩之后,江水便浩浩荡荡地入海。
狼山脚下有一座墓,墓主是清末状元张謇。南通的山水滋养了张謇,而当张謇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那么文明又现代的东西,他感觉到家乡的闭塞,他想给这个闭塞的城市与愚昧的人民带去文明与知识,他着手办纱厂、油厂、冶铁厂、垦牧公司、轮埠公司,又办师范、职业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剧场、医院、气象台,倾心尽力。正是从那时开始,南通这个秀丽的小城逐渐融入到现代化的发展中,开始着眼看世界,开始与世界接壤。
南通毗邻上海,但远没有上海的繁华与喧嚣,当上海日日夜夜吞云吐雾般接纳怀有野心与梦想的人,同时目送梦想破灭之人离开。它从不曾停止它的脚步,丝毫也没有。而南通,更似舒缓的小城,没有快节奏,也没有南京、北京那般王气十足,有着那样深厚的人文与底蕴,但是,它自有自己的风骨与精气神。
人说:要了解一座城,必要走进博物馆。一次机会,偶遇南通博物苑,它安安静静坐落在濠河之滨,生锈的大门,静谧的小道,直通进去,陈列的,也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展览品。不似南京博物馆那样游人如织,它静静地,似乎在等待着一个一个多年的老友,轻叩门扉,可以进行一场静默的对话,既简单的家常也可以说出淡雅悠长的意味,这一对一的谈话,更显出真诚与厚道。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光秀美的江苏省南通城东南濠河之滨,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建成之初占地35亩,藏品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主要陈列于南馆、北馆等展馆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苑中广植花草树木、养殖珍禽鸟兽,与室内展品呼应,另有各种园林设施点缀其间,由此营造成一种高雅精致而又轻松闲适的氛围。这种馆园结合的特色反映着创始者独到的博物馆理念。虽博物苑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景象,但是,底蕴还在。小城有小城的味道与人文,它的脉络,它的图腾早已形成,在那儿,供你静静触摸,体悟。
北京、上海给我的感觉是快节奏,似乎永不停息。而南通给我的感觉是舒缓,从容而不迫。有点匆匆,因为想要跟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但是,又总能在匆匆之中偷会闲,有时间停下思考,驻足,再出发。仿佛是一个人,它懂得自己的需要,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知道自己的盈亏,知道月满则溢,所以它迈着缓缓的步子而来,不慌不忙,不悲不喜,如此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