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了……我止不住的感叹,因为这本书再次矫正了我对自己极其有限的文化水平的认知。说实话,我是咬着牙跺着脚看完的,边看边在心里不停的默念,怎么还没完,怎么还没完。我埋怨自己鬼使神差的挑了它,当然 “悔恨”已晚,然后又想起了那个只按排行榜买书却不怎么看书的室友。回想我当时底气十足的拿着这本书在他面前招摇,他不经意的说了句,换一本吧。我问他为什么,他又不经意的说了句,都说疯子可能才看的懂。那这样看来,我绝对是自作自受了,就是因为看见书上的两个人名,让我觉得自己很有可能高端一把的时候便有些忘乎所以了。那两个人是谁呢,一个叫柏拉图,一个叫苏格拉底……
记得《瓦尔登湖》吗,我说我到了五十岁也许还会再翻看一遍,因为至少我觉得《瓦尔登湖》的意境可能是因年纪尚小、阅历不够、沉淀不足导致我还不能很好的体会它的曼妙。但是,这本《理想国》,我基本可以断定大概率我是不会再碰了,绝不是书不好,而是我不配……《理想国》被誉为西方哲学的真正源头,闪耀着人类智慧理性的光辉,还说它是千年智者的思想结晶。对,我承认,你也不看看是谁写的。
作者,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就光这两个人的名字往这儿一摆,是不是瞬间就熠熠生辉的高大上起来,可还是那句话,是我配不上人家。我反思自己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两个人的,这是“受苦”的根源啊,想了想,应该就是那些所谓精英电视剧里动不动就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柏拉图曾经说过,把我给整不会了。我暗自嘲讽自己不会就不会吧,干嘛非要往高端里钻,真是自找苦吃。但实话实说,其实这本书也真的不是晦涩难懂,只不过通篇的对话体,而且说话的还都是哲学大家,通读全书我倒不认为它是室友口中所说的只有疯子才能看的懂的书了,我觉得是疯子可能也绕不太明白的。究竟什么是哲学?我检索了百度,说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本质上就是人理解人、人认识人的理性活动。然后往下翻,我就看到这样一句话,让我忍俊不禁,它说哲学就是说了和没说一样。我恍然!这不正是我读这本书最深刻的体会吗,读的时候觉得苏格拉底大人说的真的很有道理啊,但是,过后呢……,我确实丝毫想不起来他老人家说了什么了。所以,我觉得这次写的书评可能是我最胡言论语没有章法的一篇,可能我都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大家见谅吧。
这本书是通篇的对话体,什么是对话体,简单说就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大天儿。聊的什么呢,聊的就是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书中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的对话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已抵达公正的理想国。书后有这样的介绍:全书讨论的大多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优生学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等、男女参政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看到这儿可能有的人就会提问了,按照这本书的介绍它应该非常具有实用性和参考性啊,怎么还读的这么费劲。这里我就不得不狡辩一下了,要知道柏拉图是公元前427生人,而且还生在古希腊,我就问你现在让你算算你和他老人家差了多少岁你会算么,反正我都不知道公元前和现在怎么换算。确实太久远了些,况且古希腊,那个充满神话的国度谁又真的知道是个什么样子呢。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参考性基本可以忽略了,但你说它具有历史意义我非常认可,在公园前就有了这样的思想也确实可以配称为是西方哲学的真正源头了。不管怎么说吧,凡开卷必有益,我还是挑挑拣拣了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东西闲扯一下好了。
在对未来城邦的描述中,苏格拉底有这样的论述“城邦的规模不要太小,也不要仅仅是看上去很大,而是要让他成为一个够大的且又统一的城邦。”不要太小,也不要仅仅只是看上去很大,够大且要统一。我似乎对这句话很感兴趣,你不觉得这句话似乎放在别的什么情境中也很合适么。国家要有规模,但光有庞大的规模不行,要配备较好的统一政策才是关键,否则越大越混乱,越大越动荡,还不如规模小的好掌握;朋友要有,但不必以数量来衡量人品贵胄,所谓口碑,一百个嘴上夸你的人又有几个能在关键时刻鼎力相助。朋友在精,关键时刻可以拔刀相助才配称为友,不要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不要为了显示朋友多去滥交。团队要有,扩容是好事,人多自然力量大,但重点在于培养团队意识而不是各怀鬼胎的一盘散沙。诸如此类吧,这个好像能套用在很多地方。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很喜欢这句话,我心向,往之。书中说一个人幼年时所接受的教育不仅会引导他向哪里去,而且还能决定他怎么走。嗯,在那个时候对教育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觉得确实很了不起了。对一个孩子的引导确实重要,因为这关乎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未来是光明还是暗淡。对于事物的引导大概也可同理而为吧,在事物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有想法且能干预它的发展方向,让它向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那么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大抵也就是这样了。突然脑子里跳出了一个词,“失控”,我想应该没有人喜欢这个词吧,于我而言是特别特别抗拒的,可以说非常……与其说是抗拒,不如说是恐惧更来的直接。怎么能减少“失控”带来的恐惧感,那就是最好都在可控范围内,别越界别踩线别“创造”按部就班的行事,但似乎这些又显得过于保守了,那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呢,会不会好一点……
“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他们如同羊毛接受染色一样,最完整、最大限度的相信并接受我们所制定的法律,使他们关于可怕事情的信念,都能因为有良好的天性和得到教育培养而牢牢生根,并使他们的这种颜色不至被快乐、痛苦、害怕和欲望这些比任何别的碱水褪色能力都强的碱水洗褪。这种精神上的能力,这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就是我主张称之为勇敢的东西”。醒醒吧!这是来自书中的一段原文,我真怕很多人看到这儿就被自动劝退了。凭心而论,这真能怪我再也不想碰它了么,如果你能坚持读完这几行仍没有一丝倦意,且仍饱有兴趣并充满热情的要去拜读,那真是让我既佩服也尊敬了,但臣妾是真的有些做不到啊。可我不得不从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语句中提炼出自己认为有用的,尽管费劲。他应该想表达的是:勇敢需要信念,信念则需要良好的天性和后天教育的培养作为支撑,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能力。我感慨哲学家说话真是耐人寻味,不过还是很有道理,只不过这个道理被他说的又深奥又玄妙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在我心里的勇敢就是一种不服的精神,但是不服还不能只是死鸭子嘴硬,光说不行,你要付诸行动,为你不服叫板的事儿强化自身,天性这东西或许不好纠正吧但教育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的。
那下面这段就好了太多了,也不妨听听。“由于自己缺乏问答法的经验,你所论证的每一步骤都会把他们朝着错误的方向引导那么一点点。积少成多,那么结果就会是那个从中推导出的结论会让他们摔个大跟头,使得他们的看法跟原先的看法截然相反。这就好比两个人下棋,棋艺差的那个最后总是被棋艺好的那个困住,寸步难行。而参与你这场用语言竞技的人也会哑口无言。可是真理并不会因为你口若悬河就此改变。”这是其他人反驳苏格拉底的话。在这里我没想评论苏格拉底说的内容,倒是觉得以上的反驳说的很对。能说的不一定说对,说不过的也不一定是没道理,道理这东西什么时候是依据口才的高低评判的。道理在哪儿,在心里,面上的哑口无言不见得是真心的认可,所以很多事辩多也无意义吧,辩赢的多数是嘴也不是道理,道理自在人心,而且是各自怀揣的道理。看来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第七卷“我不敢假定任何一种学习都是让灵魂朝上看的,除非这种学习涉及的是存在和不可见的事物。”前半句似懂非懂,后半句一点不懂,有懂的可以指教。行吧,似懂非懂的你就当醉话听听。我理解的学习就是一种储备吧,但储备的是什么就因人而异,好比一个高智商的罪犯他究竟把学到的本事用到了哪里,看看他的结果就知道是用错了地方。这么看,学习是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越变越好的,那灵魂是朝上还是朝下就不是学多学少可以左右的了。在我的认知里,灵魂是自由意志可以支配,可上可下,不一定非要苛求灵魂一直向上,毕竟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配的上向上的灵魂。而向下的灵魂在某些时刻也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能做到匹配是最好的了,别过分苛责你的灵魂一直不停的向上飞,毕竟我们是人,不是神。
“眼睛会有两种不同的暂时失明,一是由光明处来到黑暗,另外就是反过来,由黑暗处来到光明”。光明来到黑暗自是什么也看不见,那黑暗到光明呢……我突然想起了汶川地震,那些被久埋于废墟中长期见不到光的人们,当他们被搜救员找到逃脱地狱的时候,眼睛上好像都蒙上了一块纱布……看来光明也是要被适应的,光明来的太快只会被光明刺痛眼睛甚至再也看不到光了,而从光明来到黑暗你尚可选择回头,其实光一直就在身后,只需一个转身而已。
“首先他们必须热爱学习,还要不感到学起来困难。因为灵魂对学习中的艰苦比对体力活动中的艰苦更加容易产生畏惧并退缩。而这种学习的艰苦只能由灵魂去承受,身体在此毫无用处。”我特别困惑的是,我这么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怎么总会对这样的文字感兴趣,百思不得其解。上面才说到学习是不能左右灵魂向上向下的,现在就要说只有灵魂才能承受学习的辛苦了,我暗暗替灵魂感到疲惫。不过学习这件事确实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怎么在挫败之后不萎靡,怎么在萎靡之后重振旗鼓,怎么在日复一日中坚持,灵魂啊你撑得住么。看看我自己,我觉得我和灵魂还是可以商量的,就是头发撑得有些费劲了。
第十卷,“或者说,你难道不明白,你自己也能在某种意义上以某种方式创造一切吗”这个我明白,我确定我真明白,我明白只要很想很想就一定可以,我明白意念的强大是可以实现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对此我坚信不疑,关键是看是不是真有那么大的渴望了。
终于,这篇读感写完了,感觉松了好大一口气。本以为《瓦尔登湖》就够折磨人的了,没想到这次竟碰上了祖师爷。七零八落的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就这样吧,我感到我的灵魂已经得到了升华,境界也得到了提高,如果哪天和人聊天能把苏格拉底扯出来装装样子,那也不枉费我这几个月的软磨硬泡了。我不知道你看完能明白多少,我只想强调一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能记住这点就行了,如果还能记住他们是师生关系就足够及格了。好了,我终于完成了我的任务,那……再也不见了《理想国》,真的不是你不好,是我够不上你的好,到此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