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有涯愿无尽》

梁漱溟,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关于本书

本书是梁漱溟最完整的自传。讲述了他一生知行合一,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目标,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的过程。一是人生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是:梁漱溟认为,世界上的人生观分三种。“逐求”的人生观肯定人生和欲望,它的低层次是满足物欲,高层次发展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现代西方哲学。“厌离”的人生观既否定人生也否定欲望,最彻底的就是佛家思想。而“郑重”的人生观是肯定人生,抑制欲望。代表就是儒家思想,其中的精义是“自觉的、尽力量的去生活”。梁漱溟早年的思想历程,受到了父亲梁济的影响,在这三种人生观中完整地游历了一遍之后,最后选择了信奉儒家思想,以积极入世的思想投入现实社会改造。

梁漱溟自信承担着当仁不让的文化使命。他认为“要建设新中国,先认识旧中国”,中国文化的缺陷在于理性过于早熟。中国社会有着独特的、散漫流动的结构。改造中国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农村社会,增强团体的组织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为此,他放弃了北大教授的职务,从二十年代开始,一直投身于中国乡村建设。

梁漱溟说,拥有独立思想,要从建立主见、学会对比思想差异、寻找问题开始。通过在学习中寻求解决方案,建立自己的思想系统。真正的学问,是把眼前的道理和材料系统化、深刻化。

   

前言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我生有涯愿无尽》。对它的作者梁漱溟,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了,写出来是漱口的漱,三点水加一个幽冥的溟。如果你喜欢读人文社科类的书,或者熟悉近现代中国历史,那就会知道,这可是个了不得的名字。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梁漱溟是和胡适、冯友兰、钱穆齐名的大学者、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还是中国近代活跃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49年以后,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担任过新中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今天,学术界对梁漱溟的定位是:国学大师、佛学家、“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得到《中国文化课》的主讲人、著名学者许纪霖老师曾说:梁漱溟继承了王阳明的传统,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

但在这本书里,梁漱溟却说自己不是学问中人,甚至连“四书五经”都没背过;他也不是事功中人,也就是不追求功成名就。他认为自己是一个“问题中人”,也就是毕生都在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这本书里,他通过回忆生平,讲述了自己完整的思想历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对三大问题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该如何看待人生?

梁漱溟的人生,充满了特立独行的转折。他没有高等学位,却从25岁就开始在北大教哲学。后来,他又辞去了教授职位,去农村做乡村建设工作。在这本书里,他用一套人生观结构,讲述了自己经历之后的感悟。

第二个问题是,该如何看待中国的现实问题?

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梁漱溟思想的两个原点。他的前半生,一直在为农村工作和建设新中国而奔走,他的后半生,也一直在思考关于中国文化的问题。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压力,他都坚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一直没有扭曲过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第三个问题是,他是怎样通过自学,建立独立的思想体系的?

   

第一部分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在这本书里,梁漱溟没有讲太多的生活场景,而是以自己的人生为客体,做了一次理性的审视和剖析。他曾经为各种人生观建立过一个总体结构,而他自己是在这个结构里完整地走了一圈,才最终找到人生答案的。所以,在讲他的经历之前,我先来为你说说,他对于人生的思考。

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有一种思想倾向,也就是所谓“人生态度”。中国习惯把人生观分为“出世”和“入世”两种。梁漱溟认为这个说法太笼统,他觉得,人类各个时期、各个民族以及各种社会发展出的人生态度,可以分成三大类。每一个大类里,又有不同的深、浅层次。

他称第一种人生态度为“逐求”,就是追逐和欲求这两个字。

按照直接的体验来说,人生是由欲望组成的,“逐求”人生观就是承认这些欲望,追求满足这些欲望。梁漱溟认为,西方价值观就建立在“逐求”人生观之上的。低级的“逐求”人生观,只是满足物欲;而它在深层次的演化中,形成了高深、复杂的西方哲学。西方文明从中发展出了正视客观世界、征服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这是很了不起的。“逐求”人生观在当时的深层次表现,就是由美国哲学家杜威所代表的实用主义。

第二种人生态度叫“厌离”,就是厌倦和分离。智慧的一个特点,是能够进行反思。当人开始冷静地观察自己的生活时,会发现自己正被饮食男女的欲望所纠缠,社会上充斥着贪婪和罪恶;生离死别的现象,又提醒他人生有限性,人自然会觉得人生充满了痛苦,缺乏意义。梁漱溟说,这是人人都会出现的念头,也是很多宗教的根源。“厌离”人生观之间的区别,在于思考得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他认为,其中最完全、最通透的一种,就是佛家思想。

此外,还有第三种“郑重”的人生态度。儿童的天真烂漫,就是一种天然的“郑重”态度,儿童对当下的生活是全心全意的。而成熟的“郑重”人生观,是自觉地接受生命的自然现象,力所能及地追求合理的生活。这种观念对于外界的态度是:采用全副精神投入当下,追求有所作为;对于内在精神世界,则不断地进行向内的反思。

你可能有印象,这和得到哲学课里讲到的古希腊斯多葛主义比较接近。还有一种中国化的智慧解读是,“要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是最完整、最到家的郑重人生观。儒家反对人依靠外力强迫,或者在欲望的驱使去行动,而是主张“正心诚意”,用自觉的精神力量作为人生动力,这都是“郑重”人生观的呈现。它的精义可以概括成一句朴素的话,就是:“自觉的、尽力量的去生活”。

我们再把这三种人生态度放到一起来对比:“逐求”人生观的出发点是人和物的关系,它既肯定人生,又肯定欲望。“厌离”人生观则是专注于思考人和自身的关系,它是既否定人生又否定欲望的。而“郑重”的人生观着重于考虑人和人的关系,它肯定人生的意义,同时主张尽可能地节制欲望。

这三种人生态度,可以概括梁漱溟的三个人生和思想阶段。

梁漱溟在1893年生于北京,1988年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他是蒙古族,姓的梁不是汉族姓氏,而是由于祖上是元朝的梁王。从他曾祖父开始,三代都是以进士、举人出身的官员。他父亲梁济是清末的内阁中书,工作是抄录皇家档案。我们今天来看,梁漱溟的性格和人生观,受他父亲的影响是很大的。梁济崇尚维新,让子女读的是最早的西式中学,采取的是现代式的、宽容的教育观念,并不干涉子女的思想和人生选择。所以,梁漱溟从小学的是数理化和英语,没有专门背过儒家经典。

梁济又是一个崇尚侠义、性格激烈的人。作为清朝的大臣,他主张君主立宪的共和制,并不同意儿子梁漱溟参加革命党,但也没有强求过他。在1918年,也就是清朝灭亡的第七年,梁济在北京投湖自尽,在此之前,他写了几万字的文章,抒发自己对于中国前途的观点,最后,他以一死来唤起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这种“以身殉清”的激烈行动,在当年相当罕见。有人称他是“梁疯子”,但更多的人尊敬这种血性,他的论敌陈独秀也说梁济是“为了救济社会而牺牲自己”。

在梁济投湖自尽前三天,偶然看见报上一条国际新闻,随口问梁漱溟说:“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梁济点点说,“能好就好啊”,然后就出了门,再也没有回来。

这段父子间的最后对话,能代表梁漱溟父子的信念,他们鄙视只为稻粱谋的文人,愿意为国家牺牲自己。和父亲不同的是,梁漱溟思想的第一个阶段,是前面说到的那种深层次的“逐求”人生观,他从少年时代起就信奉刚刚输入中国的西方新思想。在中学时参加了同盟会,从事推翻满清的秘密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做了同盟会《民国报》的记者。

随后,在革命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之中,他转入了思想的第二个“厌离”阶段,产生了出世思想。在20岁时,他开始潜心研究佛典,生活上吃素,拒绝家里说亲,准备将来出家当和尚。24岁时,他发表了成名作《究元决疑论》,这篇论文批判了古今中外的诸子百家,唯独推崇佛法。蔡元培读到之后,当即决定请他到北大来教“印度哲学概论”和“儒家哲学”课程。

老北大的风气兼容并包,而“五四”运动的新思潮,也让梁漱溟这个曾经一心钻研佛学、讲中国传统学术的青年学者感到了压力。他的态度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决心对中西文化进行一次系统的比较,看看究竟谁更有道理,这形成了他的早期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当梁漱溟用比较视角审视中国和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想文化之后,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儒家思想是一种郑重的人生观。比如,他提到:以佛法为代表的出世思想,往往把人生形容为一种苦。而《论语》却通篇没有一个“苦”字,开篇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后,“乐”字和庄重而平和的人生态度在书中随处可见。这种简单的文字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为什么儒家能采取进取精神,把人生视做一种“乐”呢?他从这里面体验到:人的身体虽然无法摆脱欲望纠缠,但人的“心”、也就是精神,是可以主宰自身存在的。于是,他进入到第三个思想阶段,把自己的思想最终归结到了儒家人生观,而且,他认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出路。从此,他放弃了出家的念头,决定知行合一,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度过人生。在个人生活上,他在1921 年结婚。我们可以算一下,梁漱溟完成这样复杂、理性的人生审视过程,其实只有28岁。

在事业上,他的选择也相当坚决、相当不一样。他觉得,要实践儒家的人生思想,就不能只在课堂和书斋里讲课做学问,而是深入到民间、到现世中推行自己的主张。1924年,他辞去了北大教职,到山东、广东等地的农村去办学,推动当时的农村建设。

   

第二部分

这本书的名字,来自梁漱溟的两句诗:“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他的未竟愿望,他要做的移山填海事业,是通过改造乡村,为中国寻找未来的社会进步出路。这也是古代儒家的一种传统理想:通过参与社会的“礼乐兵农”事业中兴天下。

1942年,当梁漱溟身陷险境,在信里写过一段看起来很狂妄的话,他说:我的三本书还没写完,所以现在不能死。今后中国的大局需要我,我也不能死。我要是死了,天地会变色,历史会改辙,那是万万不能有的!这些文字出版时,梁漱溟加了一句解释说:“其中狂妄的话,希望读者不必介意。”他的这种狂,也是古代大儒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自信气概。或者说是一种文化使命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梁漱溟自信:接续和发展中国文化,舍我其谁?

梁漱溟说“要建设新中国,先认识老中国”。离开大学讲堂之后,他在对民间考察和实践里,形成了一套基于文化视角、超越政治立场的观点。在下面这部分内容里,我就为你介绍梁漱溟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判断和实践。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判断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的中国文化,优势在于发挥了人类理性的伟大。而缺欠在于理性启动得太早、文化过于早熟。

这个文化状态反应在现实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构造。他一直坚持认为,旧中国社会内部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而是处于一种散漫的、流动的状态。所以,不能完全用西方的政治观念套用中国社会现实。在传统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家族的、乡土的关系,没法单纯从人的经济地位和职业上断定他的成分,另外,宗教和民族这些在西方文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中国并没有形成特殊的社会政治力量。

他对于当时中国问题的概括是:对外要争取民族解放,对内要完成社会改造。这些问题本来不是自发的。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如果没有外来因素,也许会长期在一乱一治中循环。如今——也就是抗战前夕的内外交困——问题虽然是从外面来了,但解决的途径,还是只能通过内部政治改造和经济改造完成。

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弥补当时中国的两大缺欠,一个是民间社会缺乏“团体组织”,也就是基本的自治能力。他说,当时中国农民的散漫,几乎到了自生自灭的程度。农民不关心国家,国家也不管农民。另一个缺欠是科学技术。科技普及也不能绕过农村,中国的富强,应该建立在广大农村之上。

另外,作为一个形态散漫的社会,中国的前途必须是聚拢合一的。所以,梁漱溟一直积极主张自下而上地完成社会改造,建设统一的新中国。

于是,从二十年代开始,梁漱溟也像他所推崇的儒家先贤一样,在乱世中从南到北地四处奔走,寻找实践主张的机会,也就是开展乡村建设和农民教育工作。

梁漱溟一直认为旧中国的社会基础在于农村,改造社会的当务之急是“改造农村,开发民智”。他曾经很激动地说:民国三十年,一件正经事也没有做。妇女们还在缠足,缠到了几乎看不见脚的地步,以至于要靠爬行。黄河两岸的农村,人们的穿戴还是束发、青衣白裙,和戏台上一样。至于穷苦、营养不良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人民,这样的社会,就算没有遭遇外寇侵略,也无法在现代世界生存。

当时,由知识分子倡导的乡村建设蔚然成风,投身乡村建设的教育家还有陶行知、黄炎培。他们都希望通过社会改造来救活农村。其中,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的乡村建设最有代表性。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有很强的启蒙色彩。他认为乡村建设不是解决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的工具,而是要向农民传达价值理念,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他对农村改造的理想是:要让知识分子和乡村平民打成一片,结合在一起发挥力量。

梁漱溟形容自己在邹平搞乡村建设时,是“以出家人的精神做乡村工作”。他在邹平成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理论方面的工作是研究乡村建设、培训乡村服务人员。在社会实践方面,研究院发展了农村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引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棉种改良,和青岛的纱厂建立供销关系,提高了当地的农民收入。成立金融机构,专门向合作社贷款。合作社还创办了乡学、村学等社会教育事业,培养村民参与团体生活和公共事务的自治能力。后来,由于地方和农民的支持,研究院还拥有了县里的治安权,挑选当地年轻人组成民兵队,每个村都有保卫力量,把县里的土匪都赶到隔壁县去了。邹平成了全国乡村建设的典范,被称为是“中国人超越政治救国的卓越努力”。

这些近一百年前的改良措施,是温和而具体的,和今天的农村扶贫工作有一些相似之处。它们出自梁漱溟对中国社会框架的总体认识,朝向他理想中的社会改造大方向。一般的知识分子,能够去思想,去论述,但很少有人像他这样,能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儒家的救世情怀躬身入局,一点一滴地去做实际的事。可惜的是,这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业,因为抗战爆发而被迫中止了。

梁漱溟说:自己生于甲午战争前一年,中年遭遇抗战,大半生都在中日之战里度过。抗战期间,他在1938年访问过延安,又在敌后游击区做过很长时间的动员工作。1941年,他发起了中国民主同盟,担任中央常务委员,希望通过增强“第三方面”社会力量,促成国内抗日力量的团结合作。抗战胜利后,他以民主人士身份参与国共和谈斡旋。在感到和谈破裂不可避免后,退出政治,重新开始教育工作和学术研究。

   

第三部分

梁漱溟的一生,拥有很多重身份。他出入于学术和政治,游历于中西文化之间。他说:自己是因为对人生感到烦闷不解,才不知不觉地走向了哲学。然而,一旦对人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也就不需要追求更多的道理。同样的,他因为找不到社会的出路,才不得不行动,去研究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这些学问,假如有朝一日发现了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他也不会再为学问而学问。所以,他才说自己是个“问题中人”。学术界给予他的那些大师、名家的头衔里,他也只接受一个,就是思想家。

这也是我在第三部分里要为你说到的:怎样像梁漱溟那样,依靠自学,建立独立的思想体系?

梁漱溟说,人们总以为知道很多,处处显得很渊博才算学问。其实渊博并不算学问。什么才是学问呢?是能把眼前的道理和材料加以系统化、深刻化。他把这个建立独立思想、获得真正学问的过程,分成了八个步骤。

第一步是通过用心思来建立主见。梁漱溟说,什么是哲学的道理?其实就是偏见,美其名曰的话,可以说是主见。只要是哲学家,就一定是极端的。哲学家用心思地思考问题,寻找能够贯通一切的普遍性道理。只要这个主见建立起来,他就不会再接受模棱两可、混乱矛盾的东西,会坚定地排斥不同观点。人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的主见也许是浅薄的,但纵然浅薄,也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他说,胡适的主见就很浅,但因为是他独立的心得,而且理论亲切动人,所以能自成一派。别人不行,因为连浅薄的主见都没有。

有了主见之后,第二步就是去思考旁人的意见与自己不同在哪里?这后面隐藏着什么问题?梁漱溟对学问两个字的解释是“学着认识问题”。比较糟糕的学习是:道理知道了一大堆,却提不出一个问题来。

最初的主见和问题是通往思想和学问的萌芽,有了这个萌芽,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吸收养料,长出学问的大树。在此之后的第三步,就能进入真正的读书和学习了。经过了之前的训练,在读书时,人会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不一样的见解,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思考和推求背后的解决办法,吸收成为真实的知识。

第四步,是学然后知不足。用心之后,你自然就知道,自己那一点儿浅显的见识,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这就像木心说过的一句话:“有人一看书就卖弄,多看几遍再卖弄吧。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 梁漱溟在一次面向哲学系学生的讲演时说:学哲学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懂。你要是真懂了柏拉图,那你就等于是柏拉图。只有自己知道自己不懂,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前面这四步,是从问题到学习,再到逐渐形成思想的修炼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不断打磨,就可以把范围很广的知识,收集整理成为一个思想系统。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进入第五步:由浅入深,以简化繁。梁漱溟说,凡是有系统的思想,经过整合和抽象,表现出来的形式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有些人谈论学问时堆砌一堆名词,论证繁复,旁征博引,实际上却没有自己的思想,学问也是不通的。

后三个步骤,是判断思想和学识高度的标准。第六步是运用自如。有则禅宗故事说,一位禅师对人讲:“你们有一车兵器,拿出一件又一件,却不会使用。老僧虽然只有寸铁,便能杀人。”因为这寸铁就是他自己的思想方法,所以知道怎么运用。当问题来了,他能认识,能判断,能抓住中心所在。而茫然地判断不出问题的关键和解决方向,就说明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学问。

第七步的标准是对他人的清晰判断力。当人站在一个思想高度上以后,就会对旁人的思想水平一目了然。到了思想圆熟、炉火纯青的第八步,人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是精巧透彻的。有大学问的人,说出来的话,形式上是平常的、随意的,其中却蕴含着万变不离其宗的高明道理。

梁漱溟说,这八个层次,他一直是在前四层,也就是建立主见、寻找问题和寻求解答上下功夫;至于后面四层,只能说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汉学家艾恺一直从事梁漱溟研究。在接受艾恺的访谈时,梁漱溟说:孔子和王阳明是圣人,我是个普通人。但我与普通人有一点不同,我“在雾中远远地看见了孔子是怎么回事,王阳明是怎么回事,远远地看见”。儒家解决了他的人生问题,让他不再认为“人生是苦”,转而以躬身入局的态度,谨慎地相信“这个世界会好起来”。对于现实的中国,无论他的主张是否行得通,他都遵照郑重的人生观思考过、求索过了,他远远的历史背影,已经加入了古代儒者的行列。

   

总结

关于梁漱溟和这本《我生有涯愿无尽》,我就为你介绍到这里。最后来回顾一下:首先,梁漱溟说,世界上的人生观分三种。“逐求”的人生观肯定人生和欲望,它的低层次是满足物欲,高层次发展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现代西方哲学。“厌离”的人生观既否定人生也否定欲望,最彻底的就是佛家思想。而“郑重”的人生观是肯定人生,抑制欲望。代表就是儒家思想,其中的精义是“自觉的、尽力量的去生活”。梁漱溟早年的思想历程,受到了父亲梁济的影响,在这三种人生观中完整地游历了一遍之后,最后选择了信奉儒家思想,以积极入世的思想投入现实社会改造。

第二,梁漱溟认为自己承担着当仁不让的文化使命。他认为“要建设新中国,先认识老中国”,中国文化的缺陷在于理性过于早熟。中国社会有着独特的、散漫流动的结构。改造中国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农村社会,增强团体的组织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为此,他放弃了北大教授的职务,从二十年代开始,一直投身于中国乡村建设。

第三,梁漱溟认为拥有独立思想,要从建立主见、学会对比思想差异、寻找问题开始。通过在学习中寻求解决方案,建立自己的思想系统。真正的学问,是把眼前的道理和材料系统化、深刻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928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92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46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186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95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7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03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86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10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06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75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55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93评论 3 32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7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1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3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63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基于太阳底下无新事的传说,如果仅就世间的人情冷暖加以描述和记录,决非一个有趣的灵魂所为和能为。张爱玲说,人生其实就...
    来者2024阅读 24评论 0 2
  • 有时候我感觉人类在研究大脑,会不会就像是机器人在研究机器人。 马斯克说:人类活在真实世界之中的几率,不到十分之一。...
    感恩学习相信小陶阅读 39评论 0 0
  • 《老山界》逐字稿 我是一个不怎么会导入的人,师傅说要说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应该就是情境化。 从《长征》导入。但是...
    自律的一年阅读 202评论 0 1
  •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各位领导来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校办学水平的大检阅,也是对我校教育质量的一次大...
    持之以恒读书ba阅读 858评论 0 0
  • 【打卡人】钅一司 【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032天】2024年1月3日 【今日读书】地理...
    金一可阅读 32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