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寒门出贵子”其实在古代势力较低的世家或是名门望族没落了才叫寒门,按我们现在说的无房无地的贫寒人家,在古代叫无籍之徒,也叫流氓。
“无籍之徒”是指那些没有在户籍上登记的游民,他们或闲游于本地或奔走他方,就以闲游为专生。
《无籍之徒》这本书从野史笔记到官方实录再到地方志,作者陈宝良教授引经据典介绍了中国历史上流氓阶层。
我们从来不关注这一群体,读了这本《无籍之徒》才知道流氓的产生可以追溯先秦时期。
因为在明代朝廷有明文规定把“惰夫游食”看做流氓无赖。这“惰夫游食”,就是前秦所说的“惰民”,一是指懒惰、二是指衰败。
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惰民”,当时百家争鸣,商业的繁荣,很多人为了追求富贵,就来到了城市,人一多相应的娱乐设施也多了起来,这就给懒惰的人提供了去处。
到了秦汉期的流氓大多是“浮游无业”的人,这和统治者也有一些关系。根据《史记·高本纪》记载:“刘邦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无赖,不能治产业。’”
由此可见,汉高祖刘邦出身就是流氓,在楚汉之争时,刘邦面对项羽以他父亲为要挟,却说:“我和项羽都是在北边方位上听命于怀王,约定成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一定要烹食你的父亲,那希望你也能分一杯汤给我喝。”。
正是因为有流氓性格,刘邦才能在政治上大耍流氓手腕。这大概是言传身教,刘邦的父亲之前时常与一些年“闾巷少年”鬼混在一起,做些斗鸡蹴鞠的无赖事。
这里的“少年”指30岁以下而且未婚的男子,而“闾巷”指的是地方。
在中国历代皇帝里除了刘邦出身流氓,还有一位也有同样身份,你们猜到了吗?
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清代史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身上圣贤、豪气和匪气并存, ,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朱元璋的出身,无论是“游丐”还是“游方僧人”都属游民,在他登基后,因为曾经在皇觉寺出家为僧,所以即位后,凡是“光”、“释”、“和”、“尚”这些字,都不能用来做诗词,犯了忌讳严重的掉脑袋,轻了被摘乌纱帽。
在《无籍之徒》一书中指出:政治流氓最显著的本性,就是不讲信义,翻脸不认账,凡是手下将领在战场上失利,就会被违纪斩决,但到胜利后政治流氓又会反过来大举杀戮有功战将,其理由无非是犯了功高震主的忌讳。
除了统治者之外,明代政治流氓化还与太监有关系,不少太监都是流氓起家,一旦掌握权力就会继续招纳流氓无赖成为流氓头头。
这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大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长得仪表堂堂又善于言辞,虽然不识字但是胆识过人。他在成为太监之前,一毛钱都没有,却有胆量豪赌。他整日无所事事,所以闲散本事倒也学了不少,如:歌曲弦索、弹棋蹴鞠都样样精通。
后来魏忠贤不顾妻子到了北京,投靠一些豪绅之家,为他们效力,混得如鱼得水。然而好景不长,他就患上了疡毒,全身溃烂无奈之下他只好考虑当宦官。
在明代太监权势滔天,在影视剧里我们也经常看到几个特务机构,东、西厂和内行厂,它们全都由太监把持着。
就拿东厂来说,东厂的人都是一些市井流氓,他们狐假虎威,无无所不为。东厂中每伙人的首领,叫“档头”,这些人骑着高头大马,路人看见了都说:“这就是东厂某太爷。”
说了这么多不好的,其实流氓也有好的时候,比如我们熟知的《水浒传》中的好汉们,他们行侠仗义打抱不平。
《无籍之徒》作者陈宝良教授指出:流氓是侠客堕落以后的产物。在他们的行为中,有一部分“好的”暴力,但更多的还是“坏的”暴力。比如讹诈良民,欺压百姓等,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每个朝代无籍之徒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从而让我们意识到这个群体对社会构成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