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则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杜威是从生活的角度谈教育,陶行知则是从教育的角度谈生活。教育包含生活,生活包含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互相包容。
家庭教育更多是融合在生活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就在我们父母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的行为表现里,而不仅仅是我们所苦心追逐的教育以及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意义本就在于尊重人性规律并因势利导。家庭教育应以生活教育为本,或者说家庭教育最大的优势和能力就是生活教育。但现实中,家庭教育却出现了一种反教育、反生活的倾向,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认识不到生活教育本来是父母最擅长、最具能力、最具优势的教育。许多人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不断地向学校教育靠拢,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无形中被替代,重智轻德、重知轻能,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能不能把孩子教育好,不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学历和社会地位,而取决于由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这三个要素构成的教育素质。
家庭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一种态度。父母会生活,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对自己的生活满意,才会有更多的力量去影响下一代。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种轨迹的发展,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病因往往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就像糖尿病发病前往往有一段时间的不良生活史。家庭教育的价值在于在家庭生活中不断提升孩子的生命力和幸福力。父母要学会洞察自己和孩子的内心,看到孩子真实的自我,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体验,接纳孩子与你的期待不同,用富有同理心的、关爱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建立良好的亲子连结,让孩子拥有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内在力量。
让孩子在家里远离家务,远离真正的家庭生活,而只埋首学习,这是对家庭教育最大的误读——这回让孩子讨厌生活。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生活教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十几年又忙着追分,孩子就无法通过履行多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来建立亲情、友情、国情、民情等丰富的情感世界。而成功的人生意味着坚毅、自控力、热忱、社交智能、感恩、乐观、好奇心、求知欲, 前提是心理健康,也就是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发挥潜能有效工作,为社会做贡献,有生存能力,快乐的个性,乐观的心态和处理情绪的能力。这一切,都应融合在家庭生活中,即把育放在养中。
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同样,真正好的家庭教育也“不能降到低到技术层面”,真正优秀的家长必定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如果家庭教育只剩下了“特长”“技艺”的外壳,抽离了“做人”“做事”的内核,与此同时,做父母的也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家庭教育就是虚无。
家庭中的一切活动无不具有教育属性,做父母的无论让孩子做什么,都要考量有没有“教育的意义”在其中。比如报特长班,学特长的同时也是学做人,这是做父母的必须恪守的信条。有了教育意义,即使是与孩子一起玩积木、过家家,也是闪耀着教育的、人性的、灵魂的光辉的。(18.6.13《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