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文章的时候,看到了用户体验五个层次,于是乎就完整地把这本书看了一遍,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独自阅读本书后除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了书本知识架构,更加详细地参考知乎大神纯色的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645859
纯色说的很好,读这本书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通过它描述的那些分层看清楚作者到底在写什么,而不是分析产品的时候用所谓的“五要素”去嵌套,只能看懂分层理论却不知道该怎么应用到产品上,那只是纸上谈兵。
这本书结构比较简单,就是在向读者阐释什么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为什么重要,及用户体验由什么组成。本书看起来篇幅很少,内容也挺容易理解,但我相信,要想真正地理解,真正地应用在工作或生活中,这还只是个开始。
作者提出的产品设计的五要素是围绕着网站来构建的,目前的互联网产品包含网站、h5页面、app、公众号、小程序等许多种类,很多新型的互联网产品在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压根没有出现,所以作者只考虑了网站。如果大家要参考里面的设计方法,必须要考虑到这些设计方法的局限性,不要盲目相信。
作者强调了文档的重要性,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决策原因会逐渐消失;人们最终会离开这个工作,必须让后面的人了解。
1.用户体验为什么如此重要
用户体验在互联网时代才真正地被大家认识到,但其实生活中只要有产品,只要你是用户,都存在用户体验。
正确的产品形态应由"用户自身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来决定,用户体验设计要解决的是应用环境的综合问题.
20年前的互联网世界远没有今天这么繁华,用户可以挑选的互联网产品种类其实并不多,因此初代互联网世界的产品设计师们往往过分关注产品本身,力求以优质的产品在市场占据竞争优势,而忽略了用户群的真实需求。后来互联网产品越来越丰富,企业开始拼命争抢有限的用户资源,因为供需关系的变化,用户的诉求变得越来越珍贵起来,因此作者结合业内的讨论也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认为“用户体验就是商机”,并且认为转化率是比客户忠诚度更加易于测量的有效手段。
作者在这一章提到,内容类网站必须用一种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目前大热的抖音正好应征了这句话。如首页,全屏呈现单一视频内容,上滑自动推荐下一个视频,这种信息展现的方式,虽然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利,但由于内容质量的保证,它并没有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相反它却刺激了用户,好奇,发现,探索的心里,让用户欲罢不能,不断贡献流量。这种就是触达了战略层的用户体验设计,非常值得学习。
在用户体验就是商机这节说到了企业内部使用的工具/网站,就是广义的B端产品,过去我一直认为C端才讲究用户体验,B端产品最重要的是功能性,管理者决定了购买后,真正使用的员工是不会在意用户体验的。作者明确表示,任何在用户体验上所做的努力,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效率,而这主要有两种方式:“帮助人们工作得更快”和“减少他们犯错的几率”。 员工使用效率的改进,会直接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力。在完成任务所花时间越少,一天内能完成的事情就越多。这会形成正反馈,当B端产品真正地为企业带来实际收益时,他会继续和你合作,并且良好的名声会为公司带来其他合作的机会。
2.五个层面
对于这五个层次,在目前的互联网公司中,其实已经有了非常娴熟的应用了,从表现层的视觉设计稿到战略层的MRD等,可能国外的书本在翻译后比较晦涩难懂,但其实对应到产品经理工作中,其实非常明了。
3.战略层
3.1 产品目标
①商业目标:企业为了达成盈利的目的需要产品满足的目标,互联网产品里多以商家广告、用户变现、平台抽成的形式存在;
②品牌识别:书里只是简单提起品牌的事,其实品牌的识别在界面上往往是以LOGO或者小标的形式呈现的,而整体的品牌形象塑造必然和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都联系在一起,设计师对品牌塑造的作用并不大;
③成功标准:这是指产品内可以用于考核的KPI数据指标,目前业内已经有了成熟的考核手段,基本上从业两年以上的成熟产品经理对数据的埋点追踪、项目预算、项目时间表这种基本工作都能处理的很好。
3.2 用户需求
①用户细分: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都是在现有市场的红海里挣扎,要想精准笼络目标用户群,就必须为你的目标用户进行垂直细分。书里提到的人口统计学和调研都是大企业才能搞定的调研方法,比如三星在做手机的时候就曾经采纳过人种学家的建议,但是这种方法消耗人力资源和钱都比较多,中小型企业的设计师懂得发问卷和用户访谈就足够了;
②可用性和用户研究:这里提到了一些具体的调研方法,比如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焦点小组、现场调查,很多方法都挺实用的,但是书里并没有详细解释怎么实现这些套路,大家想学的话用不着读这本书,百度搜一下关键词就会有特别详细的步骤可供参考;
③创建人物角色:就是俗称的人物建模或者用户画像,它本质上是给你的目标用户群一个典型的人物侧写,让你搞清楚用户的特性和需求。人物建模是一种典型的归纳总结,用一个虚拟的人物模型把你的全部用户群收纳归类,基本上就可以搞清楚你的主流用户对产品有哪些诉求了。
当用户画像结合场景,那就是用户故事,用户故事引入场景概念,更加具体地描述何时何地,用户有什么需求。
4.范围层
定义项目范围,就是在将需求变成踏实可见的功能
功能规格:这指的是产品所包含的功能和流程。战略层获得的用户需求过于抽象,要想把用户想要的东西实现出来,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功能上,如何将需求落实到功能就需要产品经理来划定范围,这在日常工作中通常是以需求文档的形式呈现的。
内容需求:这指的是产品内需要运营支持的内容信息。比如说新闻类产品,它的核心还是供读者阅读的新闻内容,这些新闻内容不是设计师能设计出来的,而是内容团队原创或者从其他媒体平台上转接来的——我们可以设计上传新闻、分享新闻、下载新闻的功能,但是新闻内容无法凭空设计出来,这就是产品对内容的需求。
需求来源于企业和用户的诉求,他们想要什么决定了设计师要做什么东西出来,但是同一种需求的实现形式五花八门。
战略层只是找到企业和用户的诉求,把它们想要达成的目标明确化;范围层要做的事情就是给功能和内容划定范围,告诉设计师具体要实现什么东西,然后经过删减分组排布(可参考《简约至上》)后形成产品的雏形——我们的产品到底要实现哪些功能,在范围层就以需求文档的形式明确出来了。
作者还提到,在定义需求文档时,应该以需求池的形式管理需求,当前难以满足或优先级不高的需求,可以成为启动下一个版本的基础,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开发过程,就是敏捷开发中所说的,小步快跑,多次迭代。
5.结构层
结构层的要点是为产品划分层级结构。如果说战略层告诉了我们要实现哪些目标,范围层限定了我们要做哪些功能,结构层就是为这些功能划分层级、建立流程,就像微信里有海量的功能,但是它的信息架构第一层级只有四个标签(微信、通讯录、发现、我),其他功能都被嵌套在这四个标签里,它的海量功能其实有着非常严谨的包含关系。
5.1 交互设计
作者认为交互设计应该重点关注用户的行为,核心是帮助软件开发者为网页的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是在如今的互联网行业,交互设计师的主职工作却是信息架构和界面设计,互联网产品也在网站之外衍生了超多的新品类(比如app、公众号等等),所以书里的概念目前仅供参考吧。
5.2 信息架构
树形结构/层级结构:互联网产品的导航通常呈现出树状图的形式,从上至下的信息架构能完整地容纳产品的所有内容。信息架构的基本单位是节点,比如说微信的“发现”就是一处节点,通过它可以打开下一层级的“朋友圈”、“游戏”、“小程序”等新节点,这样层层嵌套,就会形成微信的全部信息架构。
矩阵结构:偶尔会有产品呈现矩阵结构,这种结构的优势是可以让带着不同需求的用户各自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说大众点评的分面导航,它在同一层级里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用户可以在餐品分类、推荐美食、吃饭地点这些选项里任意选择,都可以通往他想要的店铺,这就是矩阵结构。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的特点是每一步都只有一个出口和一个入口,用户在当前页面要么返回,要么进行下一步,所以他只能沿着“一条线”不断往下前进。比如说注册账号,设计师在注册流程里往往只给用户“步骤1”、“步骤2”、“步骤3”、“完成”这类提示,用户除了继续注册就只能选择离开,没有多余的东西分散他的精力,这就是线性结构的典型使用场景。
书里还提到了自然结构,这种结构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算是被互联网时代淘汰了吧,对设计师的参考价值不大。
6.框架层
6.1 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选择正确的界面元素,界面第一次展示给用户的时候,要仔细考虑每一个选项的默认值。注意,让界面与用户养成的习惯保持一致,这能让用户在最快的时间内熟悉产品的操作。
以前的UI设计师(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主要负责的设计任务就是网站的界面设计,他们的工作核心就是“实现功能”——把产品经理在范围层划定的功能实现到界面上来。
现在的UI设计师被彻底分为了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交互设计师负责信息架构和界面框架,视觉设计师负责视觉效果和切图。
成功的界面设计就是让用户一眼就能看到最重要的东西的界面设计,例如抖音的舵式导航,把最重要的拍视频功能发在最中间,突出显示
6.2 导航设计
导航指的就是指引用户前往他想要去的地方的指路牌
6.3 信息设计
“信息排序”和“分类整理”。每个界面上呈现的信息都有重要程度上的排序,优先展示重要的信息,把不重要的信息隐藏起来,同类信息进行归类,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信息整理方法。
作者是根据网站的界面来写这篇文章的,所以他认为在做信息设计的时候要把整个界面的信息都结合起来考虑,但是在某些网站或者app里面,有时候一张页面里面可能会有多个设计团队分别处理里面的模块(大企业的分工制度很完善),比如整个首页一部分划给你做商城,一部分话给我做社交,这时候的信息设计就是局部的信息设计了,合起来的时候还是要考虑整体信息呈现的一致性的。
另外,对于条目的信息设计是更细致的功夫,这尤其考验设计师对用户的把握。比如商城的推送往往和价格结合在一起,文章的阅读经常会有阅读量的展示,游戏和应用是按照下载量在排行榜展示的,这些都是因为用户对这些数据比较关注,所以设计师才会把它们呈现在外面。
6.4 线框图
线框图没有那么简单,它是把设计师对用户的了解、对功能的剖析、对界面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最终结果,我赞同作者的看法,线框图是对页面中所有组成部分最直观的描述,只要能把它画出来就算把功能落实了。
目前互联网行业的交互设计师还是需要练习绘制线框图的,不仅要练习绘制,还要懂得怎么把线框图变成完整的交互文档,这并不是为了更好的呈现想法,而是为了减少沟通成本。
完备的标注能够削减大量潜在的风险,一方面帮助系统提前解决掉大量BUG,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因漏洞产生的损失,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线框图可以说是前面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到框架层最终凝练出的界面成果,是产品成型的最后一道防线,希望大家不要掉以轻心。
7.表现层
创建感知体验
包括拿到电脑的触感、耳朵里听到的开机声音、眼睛里看到的多彩画面,这些都属于表现层的一部分,对于工业产品来说表现层代表了用户对产品形成的印象,而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考虑到表现层基本上只要考虑视觉效果就可以了。
视觉焦点:人类的视觉焦点会随着界面元素不断移动,焦点的移动轨迹会沿着“动画 > 图片 > 关键字 > 普通内容”的顺序前进,优先会被动画吸引,其次才会被图片和标题吸引(由此你可以知道那些总在网页右下角弹出来的动画广告有多烦了吧~~屠龙宝刀,点击就送!),在阅读的时候会沿着“F型”的轨迹移动。
对比和一致性
配色方案和排版:整套的配色方案应该和品牌形象结合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书里提到的网站栅格方法至今还有很多企业在用(因为真的很好用),即使是移动端的app也可以使用栅格的办法保持一致性。栅格只是一种让界面元素保持一致性的设计方法,并不是什么神秘兮兮的高科技工具,原理就是把整个界面切割成统一规格的方块,可以大幅度减少后期的修改成本。
8.要素的应用
马拉松和短跑:书里提到的这两种产品形态,马拉松指的是长期迭代的产品(多供给于C端),短跑指的是一次性交付的产品(多供给于B端或者硬件设备),随着竞争的愈发激烈,这种一次性交付的产品也逐渐向着迭代型产品过渡了,所以B端产品事实上,越来越看重用户体验了。
比如原本买完就算交易完成的B端后台系统,现在从一次性买断变成了不断推出后续服务,签订长期合同;手机从十年前的买定离手,变成了买到手里后系统可以不断更新,只是更新频率没有app那么高。这不是这些厂家主动迎合互联网浪潮产生的变化,而是市场竞争加剧,不这么变公司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产品的更新往往是因为市场的更新
9.总结
用户体验五要素的分层理论,其实目前的互联网企业里已经有了相当娴熟的应用,它就是你的日常工作,只是从战略层变成了俗称的MRD/BRD,从范围层变成了俗称的需求文档,从结构层变成了俗称的业务流程图和其他流程图,从框架层变成了俗称的交互文档,从表现层变成了视觉文稿,各方各面其实在工作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