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忙里偷闲,读了一会《未来教师》,郝晓东老师自述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周末的郝老师也是这么繁忙,也在家庭和工作中寻找平衡点,但是我读到的是没有一点负面情绪,而是点点滴滴的前行。
近来,一直在“任务清单”的指引下工作学习,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列好任务清单,然后开始一天的繁忙工作和生活。也因为读书,不断的在被充电,也有了心劲。但是,有一种奇怪现象,当我的计划被突如其来的事情打乱,便有心烦意乱之感。
近来五天,我的时间已经不受我控制。甲流的肆虐,两个女儿一起住院治疗,虽有父母帮着,还是有许多事情要操心,因此我的读书写作就耽搁了,心里有些空虚,仿佛“懒癌”也在身体里扩散。直到读了郝晓东老师的这段话,突然就想开了。那么,以后我再遇到类似情况,我该如何应对?反思如下:
一、确定事情的优先级。成长是大事,但是孩子的事是更大的事,永远处在最优先级的位置。当工作、学习和女儿的紧急事情发生冲突时,那一定毫不犹豫选择女儿的事,不需要在此类事情上内耗。但是若是其他的事,不是特别紧急的需要处理,要为读书成长让路。
二、灵活变通任务量。若是因为突发情况,要灵活按照实际情况来变动。可以通过减少总任务量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的方式进行。
三、善于使用任务驱动。成年人做事情,要善于给自己布置没有退路的任务,靠任务驱动,这样一定会想办法完成。比如,我今天跟政教主任主动定下给六七年级女生讲“成长课程”的时间,那样就不会有退路,就会尽快想办法完成。
四、需要高质量完成的任务,一定要谨慎对待。比如备课、读书写作。宁缺毋滥,不能达到自己的满意度,还不如不做。但是这绝不能成为不写的借口。
五、合理安排好不同时段的合适任务。比如中午吃完饭,小憩的时间可以顺便完成得到课程。下午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适合完成家长课程。而早晨的清醒时间要通常留给最重要的读书、写作。“暗时间”可以用来构思文章结构和备课思路。
韩素静老师曾说:“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8小时用来工作,8小时用来休息,人与人的差距就是第三个8小时创造出来的。”
苟有恒,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