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周末和娃一起整理屋子。一会儿,娃惊讶地喊:“啊,妈妈,我的马克笔居然在这里!我还以为搞丢了呢!”一会儿,我又大叫:“哇,这里还有一卷手胶,上次以为没了,我又重新买了。”
就这样,一番整理下来,从胶带、画笔、封口夹,再到零散的钱、卡之类的,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
当然,更多的是各种很久没用的旧物,已经过期的备用药品,以及曾经留着以为还可以穿,但再也没有碰过的衣服和鞋子。
随着不要的东西塞满一包又一包,被移出门外,有用的东西被一一排列整齐,屋子里开始变得整洁有序,内心也更加明亮起来。
似乎,那整理的不是物品,而是我内心的思绪。
我喜欢那种清清爽爽的感觉,就像清晰地知道下一刻我该做什么一样。
02
最近整理电脑,也发现了许多废旧文件。同样的一个文件,从原版到V9版,都会原封不动地保存着,占了很多不必要的空间。
其实,这些东西只要留下最后一版就可以了。
甚至有的文件,连最后这一版也没有必要保留。
很多时候,我们留存资料时,总觉得这个有用,那个有用,这个可以参考,那个可以学习。
就这样,不断地积累下来,最后发现,电脑里留下了一大堆废物,占了许多存储空间,卡了电脑,拖了网速。
但仔细整理起来,却发现它们毫无用处。因为这些东西留下也没有任何意义。
真正重要的,往往是做这些文件的思考过程——那种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绞尽脑汁、思考、修改、推翻、重来、再改N遍、最后定稿的过程。
而这恰恰是难以留存下来的。
就像建一栋高楼,外人看到的是高楼建成之后的宏伟、气派,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能深切感受到这栋高楼从打地基开始,到最后建成现在的模样的每一环每一扣。
但成长和修炼,就在这每一环每一扣中。
03
很久以前看过一本书,名字叫《匠人精神》,作者是日本大名鼎鼎的“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利辉。
书中列出的“匠人须知三十条”中,特别强调了进入作业场所前的规则。其中有几条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
记得当时看完,虽然对日本匠人精神的专注、坚持、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充满佩服,但身处讲究中庸之道的环境之中,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也持保留态度。
可转眼多年过去,今天却突然对“整理”这个词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感知。
或许,过往很多时候,我的理解都太肤浅了。
04
整理,不仅是物理上的清洁,也可以是一种心灵上的梳理。
通过整理,我们不仅清理了空间,也清理了内心的杂念和不必要的负担。
那些被丢弃的旧物,或许曾经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那些被保留下来的物品,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它们代表着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的思绪还在前行。
整理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我会不断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无用的东西?是因为内心的贪婪,还是因为对过去的不舍?通过这样的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做好当下的选择。
当然,整理也是一种对生活的重新规划。
当清理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后,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生活空间,也能更明确地规划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被那些无用的杂物所困扰。
所以啊,没事还是得多整理,无论是家里的物品,还是电脑里的文件,抑或是我们内心的情绪。
只有不断地整理,我们才能保持生活的清晰和内心的宁静。
整理,不仅是为了让环境更加整洁,更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有条理,更加专注,更加接近内心的真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