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周报从勘误开始。
读者 @田 给我留言,我经常引用的这句话:
要想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尖的智商、超凡的商业智慧或内幕消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
并非出自格雷厄姆,而是巴菲特在给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的第四版序中所写。我查了一下确实如此,我记错了,特此更正。感谢 @田。
开始今天的话题。
今天我想推荐一本我最近读过的好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莫提默·J. 艾德勒,他曾经担任《大英百科全书》的主编,阅书无数,由他来写这样一本如何阅读书的书,再合适不过。
但我得承认,这是我读的相当吃力的一本书,断断续续读了 3 周,还少见的跳过了一些章节。另一方面,这本书给我的帮助很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接下来还会读很多书,花一些时间改进一些读书的方法,也算是资本支出前置吧(这是投资走火入魔的典型症状,什么事情都往投资上靠)。
在书中,艾德勒认为最好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阅读,这里的主动是指,你应该能提出自己的问题,“隔空”和作者对话。
今天我就按照艾德勒的方式,提出我的问题,和他一起探讨。
1)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是什么?
3)怎样快速阅读一本书?
4)如何仔细阅读一本书?
5)读的多重要还是读的精重要?
6)这本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我喜欢读书,对我来说,读书是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聆听大师的教诲。你想,那些很厉害的人,一辈子就写了几本书,如果你真的能读懂他们想说的,多过瘾。
艾德勒的定义更系统化,他认为阅读有三种目的:消遣、获得资讯或增进理解力。
消遣和获得资讯不必多说,这里解释一下“增进理解力”:这里的“理解力”可以看成我们自身“系统”的一部分,或者说一种能力。
艾德勒认为当我们阅读过一本好书之后,我们对那本书论述主题的观点会多少有点儿变化,而我们对一般事物的看法也会多少有些调整。这说明这本书已经变成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这个角度仔细想想也是满恐怖的,我们读的每一本书,都在日积月累、不知不觉的塑造着我们自己。
因此,选择读什么书,尽可能读懂书中传递的“知识”,把它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就非常重要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艾德勒提出有四种阅读方式: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的要求依次提升。
艾德勒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 95% 的书连“略读”(检视阅读的一部分)都不值得,但有很少的一些书值得我们用“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方式仔细阅读,甚至一读再读,让我们和这本书一起成长。
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是什么?
我之前认为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很简单,作者写、读者看。
艾德勒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就像是棒球中“投手”和“接球手”的关系。作者很像一位投手,好的作者知道如何“控球”,他们知道如何与“接球手”沟通,可以精确的把球送到“接球手”手中。而一个毫无“控球”能力的“暴投”作家,他投出的球很难被读者“接住”。
这个比喻真的很棒。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成功的沟通,都发生在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刚好都被读者掌握住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和读者需要共同付出努力,才能达到共同的终点。
虽然我并不写书,但我写了很久的公众号文章,也可以算一个作者。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世界,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我的每篇文章,一定要有独特的观点和价值,有它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理由。如果只是一些时效性的信息或者重复的观点搬运,对我和读者而言都是浪费时间。
但我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我的观点是否清晰的表达出来?读者是否“接住”了那些球?如果用百分比来衡量的话,我想表达的东西,有百分之多少最终被读者收到了?
以前在读一本有关写作的书的时候读到过有关写作的三个步骤:
1)像音乐一样构思
2)像建筑一样构造
3)像纺织一样织成
当作者想要写一本书或者一篇公众号的文章,他从构思一个观点开始,然后开始制造骨架,最后则是在骨架上添加血肉,使得作品丰满起来。而读者则恰恰相反,他需要去从血肉中发现骨架,最终得到作者希望表达和传递的东西。
如果是一个完美的作者和一个完美的读者,作者拟定的骨架(纲要)和读者发现的骨架(纲要)应该是完全相同的。
这太美妙了,我从来都没这么想过。
怎样快速阅读一本书
我读书有两个顽疾:
匀速阅读
不能弃书
按照艾德勒所说,80% 的“理解力”来源于 20% (甚至更少)的书。因此,大多数书应该先做略读,之后再决定是否值得用“分析阅读”的方式仔细研读。
怎样略读呢?
1)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的话就快速的看一下,注意作者的视角和目的。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框架做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好比出发旅行之前先看一下地图一样。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读书根本不看目录(包括我),事实上很多作者在编排目录上是花费巨大精力的。
3)查看索引和新书腰封,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4)从目录中挑一些你熟悉或者感兴趣的章节来看。
5)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找几段甚至几页来读读。
6)读全书的最后两三页。艾德勒认为很少有作者能够抵抗在结尾将自己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诱惑,因此读一下最后两三页是很重要的。
这样 6 个步骤就完成了对一本书的略读,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大概一个小时就能完成。
略读完成后,你已经得到了一本书的“骨架”,并且可以决定是否值得用“分析阅读”的方式继续精读。
如何仔细阅读一本书?
艾德勒认为关于一本书,我们应该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特别是第四个问题,作为合格的读者,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而要进一步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这才算增加了“理解力”。
为了回答这四个问题,我们需要采用“分析阅读”的方式。
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作者提出的“论点”和“假设”。这部分内容通常会比较枯燥,但实际最为重要。这是作者要重点表达的东西,也是一本书真正要传递的知识。为了证明论点而具体展开的案例部分,则可以快速阅读。如果你对这个论点没有异议的话,甚至可以跳过不读。
艾德勒认为一个好的读者应该有能力控制阅读的速度。阅读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能做到“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戴雨森写过一篇有关高效阅读技巧的文章(见阅读原文),文中他也说过类似的话:“读书和投资、做企业一样,平均分配精力是愚蠢的。读书人的精力应该重点放在书中提出的论点,以及论述逻辑上面。”
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读书笔记。阅读是一项主动的行为,如果不把思考写下来,通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个写下来的过程,也是帮助我们回答那四个问题的过程。
读书笔记分为三个层次:
1)在重点以及有力量的句子下划线;
2)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与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共鸣或相悖的内容记录在书页的空白处;
3)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下来,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以及最重要的核心论点。
当我们努力的完成这些,回答了前面的 4 个问题,才算是和作者通过文字完成了心灵上的交流。
读的多还是读的精重要?
杨绛先生说:“中国人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而书读的太少”,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则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这两句话都没有错。
有人不读书,有人读书很广泛、却并不精(比如我)。
我从艾德勒这里得到的答案是:
1)读书的质量很重要。同一本书,躺在床上任由文字从眼前划过,和上面介绍的主动阅读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足够努力,读的足够精,我们可以尽可能的达到作者的程度;
2)好书值得反复读。我相信你也有同样的感觉,很多好书在重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悟。这是因为在初读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远超过我们,随着阅历的增加,重读的时候我们才能明白一些以前没有读懂的东西;
3)通过略读和粗读扩大阅读量,但也应该要抓住书的框架和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观点。
这本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读完这本书,我想回答一下艾德勒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这本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虽然书名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但艾德勒告诉我们的,不止读书。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生怕被时代拉下而拼命增加信息的获取量。你订阅了多少公众号?买了多少知识付费的课程?参加了多少各种各样的培训?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获取“知识”来提升我们的系统的话,“质量比数量”、“精比多”,要更加重要。
“筛选”真正好的信息(无论是公众号、课程还是书),主动的“精”读它,提问题、找框架、反复读、做笔记,努力理解作者想传递的信息,达到与作者匹配的程度,才能真正的增加“理解力”。
少即是多,少才是多。
2、本周操作
无
3、最新净值
实盘投资周报第 125 期,最新的资产是 5,755,831.64,基金净值是 1.1222,本周增长 6.10%。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20年3月6日)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