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主角在时代舞台上绽放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从北斗导航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6岁,到“中国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新时代青年已成为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唯有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才能让青年人才从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在时代舞台上绽放光彩。
搭台赋能,需以机制创新破除成长壁垒。传统人才体系中的“论资排辈”“唯帽子”等现象,曾让不少青年人才陷入“想干事却无舞台”的困境。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通过多元化投入机制汇聚政府、市场与高校力量,形成培育合力。高校需动态调整学科设置,超前布局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急需专业,通过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断层。地方则可创新“柔性流动”“旋转门”等机制,淡化户籍、全职等刚性束缚,让青年人才在跨领域协作中释放潜能。唯有打破制度藩篱,才能让有才华的青年脱颖而出。
压担砺能,要以实践舞台锤炼过硬本领。青年人才的成长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攻坚克难中淬炼而成。支持青年挑大梁,就要大胆赋予其担纲领衔的机会,让他们深度参与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工程建设与基层治理实践。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牛菲菲,专注铁路信号领域。她刻苦钻研技术,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在保障铁路信号系统稳定运行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面对复杂技术难题,她勇于探索创新,提出多项优化方案,为铁路运输安全高效贡献智慧与力量,是铁路行业中杰出的青年技术人才代表;在国际舞台,“95后”代表黎子明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分享中国经验,展现大国青年担当。从实验室到田野间,从国内攻坚到国际交流,多维度的实践平台能让青年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
护航解忧,当以精准保障筑牢安心根基。青年人才处于事业起步期,往往面临科研经费不足、生活压力较大的双重困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青年承担,但职业早期的普惠性支持仍显不足,“马太效应”加剧了成长差距。破解此局,既要完善经费支持机制,通过专项基金、社会资助等拓宽来源,为基础研究青年提供长期稳定资金;也要织密服务保障网,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用人单位应健全“传帮带”机制,由资深专家提供学术指引,同时深化“减负行动”,减少非科研负担,让青年能专心攻关。从物质保障到精神关怀,全方位的支持才能让青年人才心无旁骛闯事业。
营造生态,要以社会氛围激发创造活力。良好的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院士进校园、科技资源开放等方式,在全社会培育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媒体需讲好青年成才故事,既宣传科技前沿的攻关先锋,也彰显基层一线的实干榜样,让“挑大梁、当主角”成为青年的价值追求。同时要破除“圈子文化”“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引导科研单位关注长期成果而非短期指标,让青年人才敢于坐“冷板凳”、啃“硬骨头”。当信任尊重的氛围蔚然成风,青年的创新活力才能充分涌流。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未来。新时代的中国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科技创新的“无人区”到乡村振兴的“新天地”,从文化传承的“主战场”到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处处都是青年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以机制创新搭台,用实践任务赋能,靠保障服务护航,凭良好生态滋养,必能让更多青年人才成长为时代主角,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无愧于青春的壮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