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因乡村学校课外书籍贫乏,每当从同学手中获取一本武侠小说,抑或一本连环画,均捧在手心,如获至宝。也是那个时候作为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读书阅读的习惯。
时光年轮滑至今日,我们已不像幼时那样对书籍渴求而不得,即便故土乡村,书籍缺乏日子已然成为过去。在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已不是无书可读,而是知识大爆炸时代对书籍的选择,以及读书的方式方法。选择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成为当下许多阅读者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
在书海磕磕碰碰近三十年,蓦然回首,读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方法论,需要每个人在阅读的世界里体悟。
作为农村孩子的我,在阅读的生涯中,走过不少弯路。大学毕业初期,抱着努力去适应社会的初心,阅读了不少心灵鸡汤、所谓处世准则,以及一些资本推动下的畅销书,其最终的结局是,浪费了时间,亦愈加迷茫。至此,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成为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不能面面俱到。对书籍类型的选择,一般应建立在个人兴趣爱好之上,在自已喜欢类型中博览群书,方能集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或在此基础上,成一家之言。面面俱到带来的,不仅会导致阅读肤浅,无法深入,久而久之,亦会让自已身心俱疲。
——回归经典,从原著中吸取营养。当下许多畅销书,多是对经典的诠释,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作品甚至与经典著作的精神相背离。读此种书籍,不仅浪费有限时间无收获,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有害自身。因此,我们读书,必须回归经典原著。比如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因其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进入明清以后对封建文人思想的禁锢而对其全盘否定?还是回归到先秦孔孟著作本身,去辩证地看待此问题?“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是要打倒吃人的礼教,还是打倒孔老夫子本身?这些都需要我们阅读原著后,才能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到断。否将陷入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式的尴尬境地。
——分类整理,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对阅读广泛的人而言,将书籍进行归类,根据书籍本身和工作、学习等其他需,在阅读的深度、广度等方面进行区分,有利于提升阅读效率。比如,与自己工作和学习相内容,需要精读和细读,对于一些文学作品、人物传记等通识类陶冶情操的书箱,则可以采取泛读方式,了解掌握其核心思想即可,当然,需对此作专题研究的除小。
——理论联系实际,与作者对话,让思想照进现实。读书的目的,是在于指导自已的思想和行为,为自已言行提供指导或参考。这就需要我们与作者进行对话,批判地吸收一切合理内核,与当下现实的社会环境及个人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所谓,经世敏用,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