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喜欢乡下,是最自然的事了,我真实的记录了自己从都市回到乡下的心路历程,希望不会成为一种过度的“渲染”。——刘箮
那年夏天,双脚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就被它的青山绿水和淳朴民风所吸引,此后让我念念不忘。历时三年,终于离开都市,来到这里,正式开始我的田园生活。
我的乡居坐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自幼居于乡下,成年后走出乡村,置身都市,依然执念屋顶上的炊烟,扎满篱笆的院落,那片父辈们俯首躬耕的良田。
不知是否因为乡下人的出身,还是天生就痴迷于此,都市闪烁的霓虹,并没有让我迷失,反而慢慢勾勒出了理想中居住之地的轮廓,且日渐清晰。
外出云鬓尽散无人在意,兴起高歌一曲无人觉奇,房前舍后土地平旷,可以点瓜种豆,四季皆有时蔬;山水林野近在眼前,夏可下河沐浴,秋可上山捡柴••••••
或近乡亲田,或依山傍水,这就是我心中的故乡,心心念念的田园生活。而距离北京七十多公里的这座生态小城,它的怡人风景和清新空气,成为我回归田园的首选之地。
心念既定,开始一步步的回归田园,历时之久、波折之多,不言而喻,概因当时回乡之心并不纯白如雪,致使归程曲折,后仓皇退回都市。
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以一颗赤子之心,回到清晨能听到鸟鸣的乡村。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都市,田园,看似近在咫尺,实则远若天涯,回望过去,彻底把自己抽离车水马龙的都市,用了漫长的三年,一千多个日升日落。
当我终以长居者的身份闻到泥土的清香,蓦然想起那年因盲从于世俗洪流,决定在都市安家置业之时,表现出的极端焦躁和烦恼,此刻是多么理解自己,因为不爱,所以不甘。
即便能跻身于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灯火的摩天大楼,即便一条轻轨能把你送达城市的任意角落,可它终不是只要我想,就可闻到炊烟的乡间。
庆幸,终于归来,而如何来到这片奇山澈水的土地,遇到这座古朴安静的村庄,又如何与这个小院的邂逅,其间渊源巧合,一言难尽,犹记初次走近小院时的情景,怎一个惊叹了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八月的天气,市区暑热正浓,车子在八达岭高速,一路向着京西北驶去。
群山深处的自然清凉,让远行人的舟车劳顿一扫而光。经过安静的城区,车子在一座绿意萦绕的村庄前停下。
穿过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房舍,在向阳的一处院落前停下脚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几乎被蓬勃葎草遮盖的红砖墙,葎草的青碧搭配自然的砖红,相得益彰。
随着落漆斑驳的蓝色大门的吱呀声,铺天盖地的绿意携带着有些潮湿的青草味,扑面而来,除了院落中心挺拔茂密的青色玉米,所看之处皆是密密麻麻的野草,一丛丛、一簇簇,见缝插针的挤在一起疯长着。
这些草我大多叫不上名字,有的从跟到顶部,只见青绿的叶子不见花朵,有的矮矮的就开满了花,品种不同,高低粗细不一,一样的生机勃勃,精神抖擞。
我一脚踏进这深深浅浅犹如绿雾一样的草丛中,闻着野草、野花和庄稼交织的味道,感觉香得醉人。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你先别动,等我开道!”
说着,同伴已手脚并用,拨花拈草,与葱绿中踏出一条狭窄的缝来。
原来在玉米和花草的掩映下,还有一条水泥小径,自大门口往里延伸。
我弯腰探身,循着一行玉米的根部,从这条小径向前望去,对面房子的玻璃门依稀可见。
尽管已被“开道”,但真往前走,还需不断用手挡着一旁倾斜的玉米杆,同时也要留意脚下的藤蔓植物,以防缠住脚。
爱花如我,看着花花草草唾手可得,自不肯放过机会,踉跄前行中,还不忘左拔一根茅草,右摘一朵花。
那时太阳已升起很高,草深处竟有露水,躲闪之间,还是打湿了裤脚,凉凉的。
就这样一步一景,亦步亦趋,那情景,像极了一个森林爱好者初入茫茫林海,欣喜激动,又小心翼翼的穿行。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走过茂密的草丛,眼前豁然开朗,宽阔平整的晾台后面,是几间古朴的房子,贴着白色瓷砖的外墙,映着满院的绿,竟透出几分清凉。
屋顶上青灰色的瓦,好像嵌入了湛蓝的天空,还有房后那棵挂满丰硕红果的枣树,清灰、湛蓝、鲜红,这绚丽的色彩,让我以为误入了大自然的调色板。
最惊奇的是瓦与瓦缝隙间,还稀疏的长了一排毛茸茸的淡紫色植物,有风会吹来,微微摇晃,给古老的屋顶带来一些生机,后来知道这是北方瓦房上常见的植物,叫做瓦松,是一种中药材。
尽管我比较喜欢窗棂上糊着泛黄纸张的老旧房舍,但这座房子宽大的玻璃门窗还是让我很欣喜,这样即便在室内,也能一眼看到院里浓密的绿。
晾台与土地交界处有一个铁锈斑斑的水龙头,尝一口这来自地下几百米的深井水,清凉可口,若浇院子里的庄稼花草,直接拧开水龙头即可。
当时的我,带着满身的都市暑热和灰尘,来到这与自然最接近的地方,犹如笼中的鸟儿回到森林,蓝天白云下,这一刻,吹着乡野的风,感觉飘飘欲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你看那里?”同伴说着,向着院子外的远方指了指。
我站在凉台上,目光越过土坯的围墙,越过几座铺着灰瓦的屋顶,远处是绰绰青山,而且那天能见度极高,连山顶团团白云都看的清清楚楚。
当时的激动此刻回想起来历历在目,一边如幼童般在花草中奔跑,一边煞有介事的表示明年一定要好好规划这个小院。
可当我拿一把竹椅,坐在微风轻拂的晾台上,吃着因浸过深井水而倍感酸甜的野果,又觉得若顺应这种自然美,任花草自然生长,才是真正能洗涤身心的好地方。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此后,每到周末,无论多晚,无论狂风暴雨,都要赶近百公里的山路回到小院,有时偏避开一马平川的高速,走那条曲径通幽的山间古道,尽管曲折起伏,但听着风吹山林声,是别一番感受。
白天去山里挖野菜,摘山果,夜晚点一把山脚下采来的艾草,坐在露台上看星星,也曾出现把草丛里发绿色光芒的萤火虫当成宝石的笑话,这是很惭愧的事情。
夜晚,从不拉窗帘,任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房间。风大时偶尔会有几枚树叶在窗台翻飞,便想起那句“梨花院落溶溶月”,那么,此处应是“风吹叶舞月徘徊”!
清晨在鸟鸣声中起床,端一个老旧的瓷盆,到井台边洗漱,动作稍微夸张些,碰到周围的花草,露珠就会簌簌的落到脸盆里,这待遇真如林间的小鸟,就着晨露洗把脸,举手投足也觉得有种天然的清香。
有时哪儿也不去,就在院里浇浇水,松松土,洗洗晒晒,或者抬头望着头顶上瓦蓝的天,洁白的云,即便安静的呆着,也是一种享受,市区同来的朋友说。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因玉米实在过于高大稠密,第二年被果断放弃,种了很多蔬果,番茄、豆角、草莓、生菜、薄荷等。
每一种几乎都可直接食用,即便一棵奶油生菜,剥去外面两层,撕一块入口,清甜爽口。
除了蔬果,院里的草可真多,不少还是开花植物,自然喜欢。常常和身边的人说,草和蔬果一样,都是植物,各有各的美,你看那草开花多好看,这番辩解,旁人自知其意,也就任由草越长越旺。
这里海拔高、温差大,土地也很肥沃,即便不施肥,只要给足水分,庄稼、蔬果也可劲的长。当然,草也极其茂盛,如果一定要拔草,那么下一次雨就要拔一次草,而这里夏天几乎天天下雨。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有段时间休假,回到小院守着满地的草不肯拔去,偶尔采一把草花置于窗台,自得其乐。
然而,每每被附近勤劳的庄稼人看到,都要语重心长叮嘱一番该拔草了,我也是诚惶诚恐的应诺着是啊,是啊。
此地人淳朴本分,家家户户短暂外出极少锁门,我也入乡随俗。
有次外出回来发现院里变了模样,仔细看去才知是地上的草不知被谁拔的干干净净,而且临走还把杂草都带走了。
一场雨后,草又遍地都是,但此后外出一定会上锁,生怕一不小心又有人来拔草。
去年因修建房子,院里基本什么都没种,今年计划不但种菜,也要种花种树,在这看得见风景的小院,常住久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众所周知,现在流行归田,也接触到一些不同身份的返乡者,虽然方向一致,但所求不尽相同。
有人是功成名就,厌烦了都市的生活,来到乡间锄禾弄月,寻找心灵的丰盈;有人是看中农村的广阔空间和潜在市场,要回乡做一番事业;有人感觉都市生活压力重重,从而回到安逸的乡村。
还有一些怀有乡土情结,喜欢乡居者,我不确定我是否属于后者,但扪心自问,当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方方面面也算无可挑剔,可想到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乡村生活,居于都市实在无法心安。
我只能说,这是天性,或者命运。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个转变,如果用轻率、任性、盲从来形容,显然是不客观的,这一切,只是尊崇自己的内心。
当然,这不是一种逃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和身边的人生活的更好而努力,我也一直都是,只是比起曾经的莽撞,我会更慎重和理性,也会在执着中尽量顺其自然。
与田园相伴,心境逐渐恬淡,与自然为伍,性情也会有大的改变,误落尘网太久,终遇佳处,在此安放身心,春播秋收,实感今生有幸。
期待在有山有水、有田有粮、天蓝云白、草木清香的地方,一手晴耕雨读,一手柴米油盐,听牧笛与鸟鸣,观山岚与炊烟!
作者刘箮,喜欢田园生活,爱自然风物,写温暖文字,公众号云部落(yunbulu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