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约同学闺蜜出来小聚了一下。
席间,闺蜜吐槽:现在过年除了躲避催婚,还有就是问收入。
他一大伯,去年外出务工,在工地上搬砖打杂,平均月收入在五千以上。
而看看我们,十年寒窗苦读,连一份纳税的资格都没有,非常扎心。
那么,问题应该怎么来看?
有关时薪
如果只从到手收入来看,拿我闺蜜大伯的来和我们进行对比,参照标准本身就有问题。
大伯的收入是全部,而我们只是部份,因为我们还有隐形存在的福利,比如五险一金。
所以,应该从时薪来看待。
从同学口中得知,大伯月薪五千,却没日没夜没周末,月工作时间至少在300个小时,时薪不到20元。
而我们,8小时工作制,每周休两天,月工作时间为176个小时,就算每个总收入3500,时薪也在20元以上。
所以,武断看问题会让你陷入很被动。
有关风险
我有个小叔,是做房产工程这一行业的。
他每年收入应该都在50万左右,可是年底他收获的永远只是一堆应收账款。
然后非常焦灼的到处催收账款,还要应付上门来催债的人。
一到过年,他的头都是大的。
而我们呢,在企业体制内呆着,工资按部就班,生活按部就班。
我们的大部分收入自动落袋为安,而他们的高收入永远在路上漂着,不知道何时归来?
而金融学中的风险与报酬成正比,恰恰说的就是这样,收入高的后面可能就是风险溢价带来的。
有关财富
有时候听长辈们聊天,能受到很多启发。
他们经历的社会阵痛比较多,很多事情都知情。
我印象最深的那一句就是:80年代的万元户很多到现在还只是个万元户。
这就是一个财富保值增值的能力。
我同学在乡下农行工作,她基本上不会有揽储的压力。
大部分村民都会自动把钱存过来,而且还偏好低利率的定期。
在他们面前,利息是个很好的东西。
我至今还记得初中老师夸我们一个同学聪明,因为他说:以后银行肯定要收费而不是付利息,因为人家帮你保管了钱。
利息确是个好东西,但是,你本钱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它谋的绝不是利息,而是杠杆后的高息。
别说,如果你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你也会觉得钱放银行存定期确实是个很好的选择,然后越过越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