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哪里? —— 在于学习知识的理解力、反思力和应用力之上
如何理解这三个力的重要性?
* 理解力关系到:你对知识到底能理解多深刻
* 反思力关系到:你能否从知识思考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 应用力关系到:你能不能把知识用得上、用得起来
* I便签 提升理解力
* A1便签 提升反思力
* A2便签 提升应用力
问题:理解力不够、反思力不深、应用力不当
学习理解力误区与正确方法
误区:附会旧知
* 无论是看一本新书,还是尝一种新食物,人们这种“不就是什么什么嘛”的反应,本质上一样的思维模式,叫做用“已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理解了。
* 为什么这么多人习惯于“附会式学习”呢?一方面,人们在遇到陌生事物时会不适,心理学称之为“失调”,这个时候如果把陌生事物强行理解为我已经了解的事物,就能够快速解决那种不适,为此人们宁愿忽视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从小学就开始的“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强化了人们附会的习惯,所以,越是在中受教育程度高,自认为聪明和博学的人,就越容易止步于附会。
* 附会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提升理解力的障碍。
* 附会特别明显地展现在你的 I便签 上,一定要对着便签问一问自己,如果我没有读原文那段话,I便签 中写下的这些我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如果答案是“我早就知道”,那你很有可能就是在用旧知附会新知了。
* 如果你觉得这句话就是旧知的意思,那么第一,你为啥挑这么一段全无新意的原文去贴便签?第二,你在原文的表达方式中、案例呈现中、援引资料当中、论证思路当中,真的不能找到任何新的提醒、新的要素、新的论证、新的打动你的信息吗?
* 两个事情之间到底是大同小异还是天壤之别,首先取决于你对该类事物的熟悉程度,其次跟学习能力有关,对细微区别有多敏锐,体现了学习能力有多强。
* 对我们来说能发现披萨和大饼盖肉的相同点,这不需要学习能力,若能刻意辨析二者的区别,才是学习能力的提现。披萨和大饼盖肉的原料有哪些不同,做法各有什么特色?什么样该叫披萨?什么情况就该算是大饼盖肉?为什么大饼盖肉卖10块,而披萨能卖30?是什么让披萨卖到全球,而大饼盖肉只存在于中国北方某些地区?
* 这些问题都是在界定边界,也就是二者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你的理解能力越强就越能追问多个维度上的区别,从而可以更深入、更敏锐、更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时还加深了对旧知的认识。
用便签法提升理解力的方法
I便签是“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优秀的 I便签 有下面四条标准,越符合这四条标准,表明理解力越强 :
* 诠释:基本是用自己的语言,没有直接用原文文句。
* 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解读准确
* 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当
* 致用:将原文知识总结或加工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学习反思力误区与正确方法
误区:泛泛而谈
* 反思力是成人学习中最关键的一点,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当中明确地反对在大学里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课程,原因是:学生在之前根本没有经历过,以纯靠理论学习得来的知识,日后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一筹莫展。所以,能对新学知识配上自己的经验,才谈得上学习和反思,另一方面,你的经验若不能加以反思,而你的反思也就不能带来成长。
* 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就说“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而英国的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则说“经验加上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识。”
* 泛泛而谈是我们提升反思力的障碍,更多可以提现在 A1便签 上。
* A1便签 的关键是要反思自己的经验,很多人的A1便签会这样写:“我总是…”“我经常……”“有好多……的情况”就是写不出来“有一次是……”,说明很多人都擅长泛泛而谈,但是就是做不到深入思考,做不到真正激活自己的具体经验。
* 凡是没有具体时间、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谈。本质上,这种是你的I,是你的论述,而非叙事,是你的认知,而非经验。
* 你一试着举例,从模模糊糊想到我这类情况有很多,到你真正能找到并讲出来一个贴切的具体事件,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 就像是你有一台用了二十多年的电脑,里面封存了百十万个文件,从想到,我的硬盘里有这个文件,有相关资料,到你真能找到,散落在E盘的某个角落里的那几个文件,中间差着十几分钟呢,这“十几分钟”不可忽略,重要的学习过程就在其中,在寻找具体经验的时候,你的大脑里不断的加工着相关信息,将信息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你大脑当中的无数事件,进行比较,尝试匹配,找到最贴切的那一个经验之后,还要用最符合原文知识,或者你的 I便签 当中所写的信息的方式将之讲述出来,从讲述当中能够让人看得出,你的叙事和原文知识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 你写出这样的 A1便签 之后,你不仅对原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经验有了更深理解,让知识和你自己真正发生了关联。
* 听过一些真正的大师演讲,也曾和一些最优秀的管理者交流,发现他们回答听众提问的时候,常常有一些共同的“套路”,那就是在他们听完别人的问题之后,他不是直接回答,他会略微沉吟之后,先讲一个故事,等故事讲完之后,大家已经若有所悟了,他才会正式地给到自己的解答,给到一般的思路或者具体的建议。这是一种很厉害的理性说服能力,在接到他人提问的时候,略微沉吟的那几秒时间,就先想到了“解答”,也就是说先想到了问题的本质,解决的方向和我想给你的具体建议,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马上找出一个最贴切的经验,然后将之加工为贴切的案例,讲的时候他有先去将这个经验,边讲变对应着等一下才要揭晓的那个“解答”,去挑选适当的细节,去铺排合适的因果,甚至还能点缀一点笑料,添加几句设问。他先前讲的经验,也就是那个故事,水到渠成地可以引出后面的“解答”,让提问者和所有的听众心服口服。
* 在这个过程中综合了归纳、演绎、组织、表达等多种能力,平时练习加工 A1便签,并及时讲给别人或者教给别人,是锻炼这种强悍的理性说服能力的有效法门,同时能够提升你自己的反思力。
用便签法提升反思力的方法
A1便签 是“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优秀的 A1便签 有下面的标准,越符合这些标准表明你的反思力越强
* 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 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清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
* 对应:和原文或 I便签 的诸要素有明确的对应,成为贴切的案例
* 反思:无论想到的是一个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验,都帮助自己更好理解了这个经验,也更深认识了原文信息
学习中应用力误区与方法
误区:决心泛滥或感慨万千
* 我们的父辈是听着“人定胜天”“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这样的口号长大的,对他们来说决心要加上坚定的眼神,决心本身是一种生存策略
* 我们的老师是要求所有学生读书都必须写“读后感”,对他们来说,你读之后有没有行动并不重要,而感慨的时候要强调真情实感,感慨本身能够换取考试分数
* 所以,我们的基因里,是习惯于表决心或者发感慨的,多过于真应用和真行动的。
* 决心下多了,会导致“决心贬值”,非常像是通货膨胀
* 感慨发多了,会把自己活成一个“智者”,整个人都会变得鸡汤化,特别擅长评论,特别擅长抒情,擅长升华,擅长泪流满面,擅长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不擅长行动。
* 惯于表决心的人,多少知道他自己很可能做不到,但擅长发感慨的人,却往往把感动当成行动,还误以为自己领悟力很强呢。
* 所以说,提升自己应用力的障碍就在于此,提现在 A2便签 上。
* 所以我们强调在 A2便签 加工自己的应用时,尽量要设定目标和具体行动,你有了合适的目标,就能够把决心转变成现实,有可控的行动,就可以把感慨落实为成果,强化了应用力,也就提升了自己的行动力、执行力,能够实现目标本身,就是对行动的最大奖赏,而可控的行动又会带来自信和更高的自我评价。
用便签法提升应用力的方法
A2便签 要强调目标和行动,优秀的A2便签有如下标准,越符合这四条标准就表明你的应用力越强
* 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 SMART?
* 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谁?在哪里?何时开始?频度如何?
* 关联:是否在使用原文信息或便签的方法
* 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推动他人做到的吗?能测量做到的程度吗?行动够显性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