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学习如何像师兄一样建立自己的知识库,浏览到知乎上有几个大神博主推荐的一些方法(Inbox knowledge 之类的归纳总结方法),可以利用片段式进行远远不断学习,再构成主线,这其实是一个更适合我们现代信息爆炸时代的学习方法。其中也提到了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本书对他的启发,由此勾起了我拜师的极大兴趣,乘着图书馆还有一席之地,赶快借来进行学习。
这本书可读性缺失很强,用非常舒畅的表达方式,带我走进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进步的殿堂。从昨天晚上翻开到现在已经阅读了小半本了,意犹未竟。其中很多的观点是我曾经有过感受但是从未认真思考过的,争取后面都把点点滴滴的感受归纳输出,实践出真知。
大约几个星期前,我也曾记录过自己的一个困惑:即如何平衡输入和输出的比例,在这里成甲告诉了我一个他的答案:以输出为主,以慢为快。
几周以前产生此类的困惑也是因为我有些贪多,都想涉略,极大限度的充实自己,乘着JD的促销疯狂的买书,但是只流于表面,有的书翻开几页就另起炉灶了,老婆也不止一次地指出过我:买很多,看很少,看完的更少。确实就像走马观花,只是看了个大概,也只是区区2周,有的所读所想便再也不能记得了。
在成甲的书中,也描绘了这样的场景,他归纳总结为:“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陷入"老鼠赛道”,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看起来很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通过学习临界知识,把最关键的底层思维逻辑及知识内化,才能摆脱低效的“低水平勤奋陷阱”。
放慢速度,可以让读书事半功倍。原始的读书方式都是通过阅读+画线/摘抄的方式把书本化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方便记忆,但是读书并不是背书,我们更需要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知识进行分析,加深理解。原始的读书方法看似花了很多时间去阅读和记忆,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不花时间进行加工,其实就是浪费和暴殄天物。因此像费曼读书法中推荐的以“输出倒逼输入”的学习方法才是更有效也是更应被应用的方法,不用也是暴殄天物~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能跳脱地单纯以量取胜,那是不对的。在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新观点与已有的知识网络进行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新知识,记录自己读书后的启发,并发现过去不曾留意的规律,这才是进入了产生复利效应的状态,也就是所有度过的书都将为我未来获取知识提供帮助。
回到我最开始几周前的疑惑,输出和输入的比例?我认为根本上就是以输出为主,学习的时间中应该更多的用来输出,而非一股脑的输入。大脑的习惯是寻求新的刺激——快速把书读完把,我们希望获得新知识,因此不断快步向前去获取更多更多,但这恰恰就是“危险的低水平勤奋陷阱”。单纯输入的过程并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点,输入——>加工——>输出——>反思——>再输入,这或许才是整个过程,因此输出才是我们的重点,不一定以文字,但是需要及时记录才能方便后面的反思和再输入。
想起导师也在我们组会上反复提到:在开题前需要花时间对既往文献进行整理,不能蒙头苦做。花这些时间是值得的。也恰恰是指引我们放慢速度,把工作做细致,建立牢固的科研背景知识网络,由此才能构筑亭台楼阁。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