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感谢对方让我们看见另一种可能
今天看完了李松蔚的《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对于其中提及的一个思维感觉很不错,如果践行这个思维可能会让我们本身变得更加柔和与宽容地看待这个世界,因此选做今天分享的主题。
这个思维大致描述如下——
当我们遇见别人的一些不符合我们自身认知的语言、行为的时候,未必然要去指责批判,说其不对,其实有另一个视角,那就是“感谢对方,让我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这样的可能性”。
这个思维成立的背景是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未必只有一个标准,不是只有一个方式,我们称之为“正确”。
实际上“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书如此,生活也如此。
类似的思维,及与之相反的现象在生活中其实比较常见。
最明显的,我自身就经常遇见我妈说“都夏天了你还穿厚衣服,别人不笑你吗”。
大概在她的眼里夏天就只能穿薄衣服,然而,事情的本质难道不是我自己对冷热的感知决定了我要穿什么类型的衣服吗?
似乎在她的世界只有一种可能,并且别人不如是去行动,那就是天理不容的。
这个范式,可以回归自己生活中看看是否别人这么对待过我们,以及,我们是否也这么对待过别人?
思维转换之下,也许能多一分理解。
再有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句话,我们其实常说,但是真的遇见了,我们可能未必真这么想,这么做。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豆腐脑是吃甜的还是咸的”,为此大家竟然还能在网上吵起来,我确实没想到。
由此不禁想到我最开始尝试北京豆汁儿时候的感受,真的是纳了闷儿“这玩意儿也有人吃的津津有味我是没想到”。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似乎也多了些理解,“别人喜欢豆汁儿,可能也就像我之前喜欢糖果和巧克力一样”,去尊重并理解别人的喜欢,不惊扰别人的喜欢,如是也蛮好的。
如此也不妨碍自己行为上不会再尝试豆汁儿,大家“各美其美”也挺好。
以上提及的其实只是穿衣吃饭这种日常化的场景,而更多的交锋其实是在“思维认知”领域。
我们可能自己就无数次内心暗暗嘲讽某些所谓的SB言论,可是深入去探究的话会发现,可能有不少言论其实自有其合理之处。
想明白这个道理,大概是因为我看了这样一句话——
“见识不光是往上走的,还应该往下走。当你尝试着去捕捉、了解自己不知道的角落,看过了真正的现实,你才会离那个充满优越感、没有悲悯之心的自己更远一点。”
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会感觉到,好像我觉得别人的言行思SB的时候,未必然别人不会这么想我,大家各自看不起,各自争论,可是却忘了也许我们都是“盲人摸象”。
当我们选择持有“感谢对方让我看见另一种可能性”的观点时,也许我们人生体验与世界丰富度都会持续提升吧。
回归于自身持续去思考这个思维转变如何改进自己言行思的时候,会觉得说——
可能会慢慢尝试着,把批判的言语改成询问的言语,“好奇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
言语的改变伴随着的也许是行动与思维的同步变化,与这个世界更和谐的相处,而非处处为敌。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